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40653758 上传时间:2020-07-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22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 五人墓碑记从容说课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记体散文。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局面,人民愤恨,曾多次示威抗议。本文记叙的就是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暴动中死难的五烈士。文中记叙五位义士“激于义而死”的原因和经过,抒发了对五人的崇敬之情,批判了甘心附逆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并由此发挥开去,阐述了生死价值问题。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始至“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交代立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第二部分(“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至“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部分(“嗟夫”至“匹夫之有重于杜稷也”),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教读本文,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背景的提示下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本文夹叙夹议,感情强烈。全文不仅段与段之间如此,每段之间也大体是叙述中有议论、抒情,议论中又有记叙、抒情。如第一段在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缘起之后,以“呜呼,亦盛矣哉”结尾;第五段在论述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之后,插入有关事实的叙述,然后据以论证群众暴动,五人死义的巨大

3、影响。总之,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本文三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第二段里,把士大夫中那些不问国事、无所作为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同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义士死义的皎如白日。在第五段里,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同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在第六段里,把列入阉党的一些大官,在阉党倒台后“一旦抵罪”时的种种表现,同五义士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总之,在对比中,作者热烈歌颂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

4、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小不相同的两种死生价值。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应该作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 2.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

5、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方法 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2.以“义”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 3.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4.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教具准备 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画像、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VCD光盘。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并学习

6、第一部分,明确写作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这些人的姓名吗? 由多媒体显示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的光辉形象。 在同学们纷纷答出其姓名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 这几个人物的名字,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他们的感人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并且还会一代一代地传诵下去。现在请同学们再列举出几个历史上的不朽人物(历史名人皆可,答案不拘一格)。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他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会越来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因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正是要介绍一些这样的英雄五人墓碑记。 二、介绍作者及

7、有关背景 1.根据注释了解有关情况。 识记重点(多媒体显示) 选自七录斋集。七录斋,书斋名。 五人墓碑:建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山塘大堤上。 张溥,字天如,明代太仓人。文学家,曾组织应社、复社,讥评时政,声势很盛。 天启年间,魏阉专政,杀害贤良。天启六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愤,发生暴动。本文即记述这次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周顺昌,号蓼洲,明末吴县人。 2.分发打印资料(人手一份)。附资料内容: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祟祯进士,授庶吉士,诗文兼长。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张溥幼年勤奋好

8、学,所读书都要亲自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人,富于正义感。天启时与陈贞慧等初创“应社”。于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

9、中的代表作。文章收集在七录斋集中。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州,明末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任文选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调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深受人民爱戴,“民深德之”,而为阉党所不容,被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天启五年(1625),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的孙子。在谈话中,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

10、忠贤,于是被革职。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苏州织造李实伙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顺昌被逮捕到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暴动纪实: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抱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市民马杰也一路敲着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的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

11、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缇骑恼羞成怒,拔出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集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举剑击打沈、杨。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同缇骑扭打起来,额部受伤。市民见此,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毙命。颜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七月中,苏州城内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人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事后,为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使得

12、气焰嚣张的魏忠贤也“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后来,熹宗死,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烈士。一夜之间,魏忠贤的生祠被夷为平地,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明神宗以后,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他们以原吏部官员顾宪成为首,修复无锡东林书院(原白鹿洞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东林党”,并把顾宪成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制成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执掌朝政,党羽遍及天下,形成阉党。魏忠贤的擅权,激起东林党人和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的罪

13、行,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一些正直人员也被“株连”。明朝统治更腐败混乱了。魏阉伏诛,东林复盛。在朝的东林党派已达到政治目的,逐渐放弃原来的主张,但和宦官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后江苏太仓人张溥、张采等继续在东林书院讲学,组织“复社”。明帝国灭亡之后,“复社”人物在江南反清斗争中,不少人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 三、诵读同学们,从手中的资料,我们明白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环境。这五人的义举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下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颂扬之情。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结合注解认真听读,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字音指误:湮yn 赀z 少sh

14、o同“稍” 牖yu 矫jio 暴p 谥sh 3.录音跟读:进一步体悟文章的气势与激情。 诵读指导: 本文感情充沛,激越昂扬,或赞扬、或揭露、或肯定、或批判、或敬仰。一定要注意范读时的感情把握: “呜呼,亦盛矣哉!”充满激情的赞颂语气。 五人受刑段的朗读,要慷慨激昂,读出豪迈不羁、谈笑自如的语气。 “有几人欤?”句要读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 对比句要爱憎分明,反问句要感情充沛,排比议论句要激情洋溢。 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去今之墓而葬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四、学习文章 1

15、.研习内容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另外,“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