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40454809 上传时间:2020-07-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XX年公安机关大练兵情况交流会材料明确重点贴近实战确保公安大练兵活动取得实效XX县公安局18年 8月 26日 大练兵活动全面开展以来,我局按照省厅、市局的部署和要求,迅速 行动,精心组织,本着“体能定位、礼仪定格、岗位定点、理论学习 定分、达标申报定卷”的原则, 紧密结合我县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 实际,围绕公安民警必备的基本素质,围绕执法办案、警务实战的需 要,在全局迅速掀起“业务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热 潮。一、开展“两个调查”,明“练兵”之重点 为了切实提高大练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找准民警队伍在政治、 业务和体能方面的薄弱环节,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展练兵,我局 首先开

2、展了两个调查活动,问需于民警,问计于群众,问策于领导, 广泛地向社会各界和民警征集 XX公安最需要加强什么、民警最想练 什么、最要练什么的意见和建议。在对外调查上,我们开展了警民对 话活动,印制了 10000份调查表,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和队 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对内调查上,我们在公安信息网上发布了 “大练兵”活动民警需求调查表, 以“我最需要练什么”为主题, 分 警种、年龄段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专家、教官,对 全体民警的政治理论、体能技能、基本业务、基本法律、警察礼仪等 进行摸底测试,摸清民警的实际水平,找准练兵的薄弱环节。 在此基础上, 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确立了以

3、岗位练兵为重点的指导思 想,要求各警种按照警务规范的要求,立足本职岗位,把本岗位业务 知识以及业务操作流程作为练兵的重中之重, 力求通过岗位业务练兵, 使广大民警把自己的专业水平向高、尖、精方向发展,努力把自己练 成岗位业务尖子、行家里手。二、坚持“三个贴近”,求“练兵”之实效 我们把为实战服务作为练兵的出发点, 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 多形式 开展练兵活动。一是贴近民警工作需要开展练兵。 我局结合工作实际, 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 组织民警学习常用法律法规 和基本技能,先后举办了行政许可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 法规讲座、计算机操作培训班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律知识竞赛等 活动

4、,针对年轻民警多、会办案人员少、办案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 在治安、刑侦、 派出所开展了“学立案标准和案件构成条件,会受理 立案;学证据的种类和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会调查取证”等“五学 五会”执法办案练兵活动。 通过学习, 初步解决了民警法律法规难掌 握、执法办案不规范和电脑使用不熟练等问题。 二是贴近队伍正规化 建设需要开展。着重对内务管理、警容风纪、执法办案等方面加大训 练力度,规范民警执勤执法、行为举止和警械使用,强化养成教育, 开展了“如何抓好基层所队内务管理”的调研活动, 组织中层干部赴 浙江台州、建湖上冈中队等外地公安机关参观学习基层所队的管理模 式和工作经验, 促使各部门领导研究

5、内务管理工作, 提高内务管理能 力。在警容风纪上,专门用摄像机、照像机将民警的敬礼、站立、走 路等基本礼仪摄录下来, 组织民警观看,供他们自我对照, 自我改善。 7月初,我局又开展了集中强化训练月活动,在确保正常工作的前提 下,组织广大民警积极开展体能训练,将队列、擒敌拳、基本体能、 攻防战术作为集中训练的主要项目。训练中,我局坚持因人而异、因 情施策,不搞“一刀切”, 按照民警体能强弱确定阶段训练标准和完 成训练的时限,按不同岗位确定不同训练重点,采取由易到难、按周 分解量化、逐步提高的程序组织实施。三是贴近实战需要开展练兵。 按照战训合一的模式,坚持以战带练、以练促战,做到学为用、练为 战

6、,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针对我县拆迁多、 矛盾多、群体性事件多, 少数所队长临场处置能力不强,遇有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力,党委、政 府不满意这一现状, 重视加强基层所队长现场处置能力的锻炼, 并以 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为“活教材”, 每次安排不同的所队领导参加, 在 实战中提高他们的现场处置能力; 法制科在 7 月初组织的执法检查中, 每检查到一个单位,结合卷宗,指出存在的问题,释疑解惑,很好地 将练兵和工作结合起来,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同时,我局结合中心 工作把 6 月份作为“四项攻坚突击月”, 要求社区民警在提高熟悉率、 入户率、知晓率、提线率、满意率等“五率”上下功夫;在“夏季攻 势”中,结合侦

7、破“ 8.11 ”抢劫杀人案件, 在全局全面开展了现场勘 查、调查走访、布控查缉、盘问搜身、搜查、抓捕、审讯、押解等方 面的侦查练兵。三、落实“四个保障”,推“练兵”之深入我们坚持“练兵未动, 保障先行”的指导思想, 通过提供强有力的保 障,推动大练兵活动不断深入。一是提供思想保障。为了给大练兵提 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我局于 7月 3日专门召开了作风建设大会, 要 求广大民警围绕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对照剖析, 引导民警消除对开展 大练兵活动“无所谓”、“无必要”、“无时间”等模糊认识,强化 作风养成, 以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大练兵活动之中。 同时我局团委专门 向年轻民警发出了倡议书, 号召年轻民警

8、在大练兵活动中主动向身边 的老民警学习,向身边的业务能手学习,向身边的训练标兵学习,在 全局掀起了学知识、学本领、学技能的热潮。二是提供时间保障。各 单位针对实际,灵活练兵,交巡警大队、刑警大队、治安大队等单位 针对点多、线长、警力分散的现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值 勤民警按岗位分组、 利用岗前、休息等间隙时间组织开展练兵; 城东、 南门、城北、东荡等派出所根据派出所的工作特点,以组为单位,采 取值班时间挤一点、上班时间挤一点、休息时间挤一点的办法,见缝 插针,灵活安排练兵时间,做到工作练兵两不误。 三是提供智力保障。 为解决大练兵活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我局巧用外力, 采取“请进 来

9、”的方式, 邀请有关专业人才对民警开展培训。 专门邀请武警教官 对民警开展队列训练和擒拿格斗技巧培训;邀请南大肖泽晟教授就 行政许可法 对民警开展专题辅导; 聘请体育教练为民警制定体能 训练方案,指导民警循序渐进训练体能,增强训练的科学性。四是提 供物质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筹措专项资金投入训练 设施和后勤保障, 6 月初,县委、县政府已先期拨付 5 万元给我局作 为大练兵活动专项基金,并同意设立人民警察培训中心,落实中港50 亩地作为学校用地。各基层派出所弥补自身不足,主动与辖区学 校联系,借用学校操场和健身器材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各单位还注 意做好防暑工作,在练兵中及时供应饮料

10、、水果,使民警感受组织的 温暖,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民警自觉参与练兵的积极性。四、建立“五个制度”,促“练兵”之达标 为确保大练兵活动健康、有序进行,取得良好成效,我局制定了五项 制度: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点制度。县局党委成员按照分工,深入第 一线检查指导,做到“三定三同”,即:定人员、定单位、定任务, 同学习、同训练、同实践。我局沈鸿江局长、邓为民政委多次到挂钩 的城东派出所和刑警大队参加训练, 使民警深受鼓舞。 二是建立督导 协调制度。 我局大练兵办专门成立了督导协调组和训练指导组, 负责 了解、协调解决各部门、各单位在大练兵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指导各单位开展基本技能训练,使大练兵活动有

11、计划、有步骤实施。 三是建立情况信息报告制度。 为做好大练兵活动信息报送工作, 我局 专门在网页上开辟大练兵专栏, 加强上下级公安机关的信息沟通, 有 针对性地指导基层工作, 及时交流好的经验做法。 四是建立考核考评 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申报制和转段制,制定了 XX 县公安局大 练兵活动学分制考核试行办法 ,分阶段、分科目制定训练计划和转 段条件,并结合练兵考试考核开设的各项课程, 通过局域网将课程安 排向全体民警公布,民警随时报名学习,学完即可参加统一考试,民 警也可以根据工作状况, 自由选择,有的民警自学能力强或工作紧张, 可以不参加统一学习, 直接报名考试。 同时建立专门数据库存储每个

12、 民警的练兵档案, 随时记载民警参加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考试考核所 得学分,民警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自己的学分。五是建立奖惩制度。我 局以省厅下发的大练兵手册为标准,建立奖惩机制,制定了大 练兵活动考核奖惩细则 ,对考核、考试不及格的民警,给予二次补 考机会;仍不及格的,实行离岗培训,直至合格为止。目前,我们已 对四项攻坚测试中不及格的 5 名民警扣发了当月岗位津贴。 对单位考 核,按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民警考分各占 50%的比例,记为单位 考核总分。规定凡年度练兵考核、考试不及格的,取消所在单位和主 要负责人的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年度练兵阶段总结时, 评选 5 个练兵 先进集体和“十佳练兵标兵”进行表彰奖励, 并对成绩突出的报请市 局记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