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267783 上传时间:2020-07-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通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孟子二章学案(含答案)篇一:孟子二章学案 篇二: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一、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之称。 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 、 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2、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4)、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 )地利:( 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 ( )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7、得道者多助得道:() 8、亲戚畔之 亲戚:() 9、故()君子( )有()不战 10、兵革非不坚( )利( )也: 11、寡助之至 至:( ) 12、委( )而去()之 13、兵( )革( )非不坚利也 1

3、4、池非不深也池:( )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 (5)、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6)、翻译下面: )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

4、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 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一、基础积累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 行拂乱其所为 ( )( ) 空乏其身 ( ) 所以动以忍性( )( ) 曾益其所不能 ( ) 人恒过 ( ) 困于心 ( ) 衡于虑 ( ) 而后作( )征于色( ) 而后

5、喻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国恒亡(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8、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 ) 而:而后作(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生于忧患( ) 而死于安乐也(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启 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

6、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三、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

7、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

8、: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十、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

9、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

10、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 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

11、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

12、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

13、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篇三:孟子二章学案及练习 孟子二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将文中句子准确译成现代汉语。 重点:准确解释重点实词,准确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文学常识:孟子名,字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 家、家、 家,战国时期 代表人物。孟子是 所作,主张以“”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自主学习,依据注释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合作交流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