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40089552 上传时间:2020-07-26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管理知识}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讲义(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谘询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应用,王志寰,在開始之前,人是一道白光,我们所处的社会像棱镜,人一进入社会就被分解成不同颜色,受苦的心灵选择把自己处在某种受赞许的色光中,无法完整地看待自己。,与任何人搏斗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那时从你眼中看到的都是对立的敌意,所有人都变成你的对手,跟生命搏斗则让生命变成你搏斗的对手。,不要把评价你的权力交给你以外的任何人,也不要期待你的真实被你以外的人何人发现。,每个人一出生都有两个国籍:适应的国度和不适应的国度,尽管我们都喜欢前者的护照,但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成为另一个国度的公民,或短暂或漫长。,每个核心的痛苦都有他们渴望满足的需求,每个核心的痛苦背后多有一颗受

2、伤的心与苦苦煎熬的情绪,谘询历程,介入协助改变,结构化及建立关系,了解当事人的世界,结案,评估当事人(问题假设与概念化),不结案,心理谘询工作的内涵,1.咨询历程:个案抱怨、呈现问题咨询师对问题进行结构及概念化(problems construction and formulation)寻求可能的问题解决途径(potential solutions)设定咨询目标(setting goals)作业设计(tasks designed to reach the solution)。 2.了解问题的目的不在探索问题的成因,而在认识问题的性质,及问题运作的模式 3.咨询师需详细询问来谈者问题发生的时地、

3、过程、次数、时程、如何开始、如何继续、如何结束以及涉及关系人及其言行,以明了个案处境,得知各个环节的连锁性(Murphy & Duncan,1997)。 4.了解个案问题的性质,是想从问题发生的固定循环模式中,找到协助个案找到可以停止目前问题继续发生的方法,而停止问题持续发生的方法之一,就是打断问题发生模式的循环。 5.问题了解的最终目的在为咨商订出明确的目标。否则咨商会变成在个案的抱怨中打转。 6.咨询师必须了解即使每个人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每个人的诠释及其看重的重点不尽相同。 7.心理谘询要处理的并不是个案传达的讯息,而是了解透过这些信息个案企图营造什么印象。,个案概念化,個案概念化就是一個

4、生命嘗試去了解另一個生命的歷程。 一个人如何去试著了解另一个人?这个任务就像拿一枝微弱烛光,探索一间阴暗的城堡,忽明忽暗的光线让房子变成晦暗不明。有些人在探索的过程中显得平顺自然,有些人则跌跌撞撞。 然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看人的同时都有一张隐形的地图。,现象与本质,生活的每一天、每个遭遇的人事物都是一种现象的呈现。 这个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现象世界纷乱而复杂,但其本质却受到隐藏。 我们容易受到事物表现出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现象背后的本质。 无法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将使我们处理问题时容易费尽气力,但徒劳无功。,关于现象与本质,每个人表现出的现象都有其心理本质。 每个现象背后的心理本质在表现的时候可能

5、被当事人所知觉(发生在意识层面),也可能不被当是人知觉到(发生在非意识层面)。 当这个心理的本质没有被了解、接纳、或满足时,现象会朝三个方向发展:,将现象的强度改变:增强或是减弱。 改变现象的呈现方式:转移或扭曲。 改变心理本质的内容:替代或转换。,现象与本质,外显的表现 (认知的、行为的、情绪的、需求的),现象,本质,验证,干预,假设1,假设2,假设3,验证1,验证2,验证3,干预1,干预2,干预3,失恋后,与其他女孩互动会有罪恶感,恐惧,装扮,移情,破坏,感受,角色,领悟,澄清,面质,助人技巧模式工作任务,谘询技术,探索階段: 最安全的技术:重述、摘要、简述语意(抽象内容不可以用) 抽象内

6、容时使用:具体化 澄清问题的技术:探索、开放式语句 问题聚焦的技术:封闭式问句、面质、澄清 贯穿全程的技术:共情、尊重、了解、真诚,谘询技术,洞察阶段: 增加视窗的技术:面质、解释、重新框架 增加可能性的技術:奇蹟式問句、評分量尺、模範參考 增加動機的技術:問題外化、奇蹟式問句 增加支持度技術:高層次共情、自我坦露、立即性,谘询技术,行动阶段: 增加行动的技术:行动计划、家庭作业、角色扮演 增加动机的技术:动机式会谈,个案讨论,张小贞(女20岁,大二)由男友(李小忠,20岁,大二)主动前来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第一次晤谈,小忠告诉谘询师,小贞常常因为心情不好而跟他吵架,希望能劝劝小贞,第一次谈恋爱

7、的小贞与男友交往一年多,关系分分合合常常争吵,小贞被诊断有轻微的忧郁,常怀疑男友背着自己上网交其他女友,若约会时小忠不小心迟到十分钟,小贞就会不停的哭闹、甚至出手摔东西、推打小忠,小忠表示自己绝对爱着小贞,但面对小贞的情绪失控不知所措,小贞在此晤谈中却以比较自责的方式陈述自己有问题,觉得男友的确爱她,但因自己小时候曾遭受父亲暴力,母亲亦于十一岁时离家抛弃小贞与其哥哥,故自觉对于爱情较无安全感,期望小忠给予机会,也希望自己改掉对于男友不信任的“习惯”,男友在此晤谈中亦发牢骚表示小贞的猜疑心过重、加上情绪控制不佳,使得自己好几次都想放弃这段爱情,但因自己也曾经小时候目睹父亲拿刀追杀母亲,觉得小贞很

8、像自己的母亲,而不忍心抛弃小贞。两人都期望能由谘询师的帮忙,改善小贞的情绪问题。,思考,1.思考来谈者为什么在这样不合理的信念或行为中打转?如果来谈者的信念或行为是”维系”其问题的主因,如果”有点改变”真的对来谈者那么好,那么来谈者为什么不做?咨询师需要思考: a.来谈者持续在不合理的信念或行为中”获益”些什么? b.透过此一信念或行为来谈者是否可以保护自己。 c.来谈者逃避改变带来的威胁。 d.不合理的信念比合理的信念对来谈者而言更实际。 2.来谈者通常对问题的抱怨或描述繁复众多,但对问题的结构却往往非常”单薄”(thin & weak,可出现在语言表述或行为,如哭泣、微笑等),此一单薄通常

9、代表以下意义: a.粗造的归因、怪罪、或卸责(此与来谈者自我认同有关)。 b.使来谈者自我功能残障(ego-function impairment)。 c.使来谈者将事件与自我隔离。,3.咨询师应思考的议题: a.如果咨询师眼中只看到来谈者的创伤,只会让来谈者重新反覆经历他的创伤。 b.如果咨询师自己心中只有一个单薄的问题结构,将会把来谈者看成是无力、脆弱的。 c.如果咨询师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作些什么,或感到时间紧迫时,表示咨询师已经未与来谈者同在,同时也表示咨询师开始主导来谈者及整个咨询历程。 d.咨询师的焦虑往往来自迷失方向、自我迟疑,若迟迟无法为此次咨商锚定(anchor),就会心急。,孩

10、子的基本需求,基本生活需求:安全与生理需求。 情感的需求:情感的被接纳、被重视、情感支持与交流。 存在的需求:生活的存在感、成就感(肯定)、与控制感。 人际的需求:合作与竞争、关系的舒适与人际接纳。 自我的需求: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接纳。 求知的需求:好奇探索、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创造力。,孩子满足需求的方式,积极 主动,积极 被动,孩子尋求成人肯定 或讚許的內容,並 在這些方向上尋求 積極表現,以獲取 成人認同,方法可 能有:成就與積極 表現。,孩子為尋求成人肯定努力表現出討好成人或曾經聽到、看到受到成人支持的方式,表現出乖巧、撒嬌、可愛、討喜等。,消极 主动,消极 被动,增加表现的强度

11、,出现骚扰、闹、烦成人,增加表现的强度,出现健忘、拖延、不负责,孩子常见的现象扭曲,情绪上:使用情绪作为一种“武器”,加大或降低情绪强度,达到防卫、保护、吸引注意等目的。 行为上:透过行为挑战、试探的方式,试图激起成人或环境的反应。 认知上:透过表达与社会期望相左的、不符合成人期待的、挑战社会道德与价值的观点,试图引起成人或环境的注意及反应。,孩子常见的现象扭曲,情绪上: 焦虑 抑郁 愤怒 行为上: 侵扰行为、违犯行为与违反规定行为 攻击(指向自己、指向别人) 认知上: 向自己:无望感、罪恶感、负罪感、虚无感、无助感 向他人:怪罪,情绪的产生,情绪升起的位置在身体与心理的断裂处,而脑想要加以弥

12、补。 生命是一双鞋,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知道,但你无法阻止别人硬塞双名牌鞋给你 你的身体是你的交通工具,大脑是你的方向盘,你的自我是你的能量系统(正/负能量) 外在事物要对我们产生影响,都必须得到我们的授权,我们社会设定的目标啊,都像跷跷板一样,把一端的人捧得高高的,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星星,另一端的人就落得低低的,低到只能吃泥巴过日子,为什么一样的人到了教室外面就显得自由?下课铃声响起,全班精神一振,一个建造来上课的地方,大家跑来以后,却都指望着下课。,原來,重视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那个人或那件事就拥有一个可以操控你的遥控器。,校园里的人很多,但这么多人里面,能令你睡醒时期待的,能令你想念时微笑

13、的,却非常少,有时连一个都没有。,情绪是什么,情绪出現的目的(为什么人需要有情绪):趋近vs.逃离 情绪是心理的舌头,就像骨折与痛苦一样 情绪会不断”调节”我们所经验到的”现实”,情绪是身体和心理间的桥梁,情绪连接个体与世界 情绪应该是你的朋友而不是对手,情绪怎么从朋友变对手,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 不良的情绪处理习惯: 压抑、隐藏 執著 忽略、伪装、否认 怪罪、批评 情緒勒索,焦虑及其发展,焦虑就是担心,当现实中或想像中发生的事让人感到不安时,焦虑就因应而生。 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个体的表现水准,但过度的压力则会损害个体表现水准。 焦虑的强化会让个体觉得无法承受,因此个体会采取某些行为试图让自己觉

14、得好过,包括:反覆的动作、刺激出痛觉等。 焦虑的变形会让个体合理地将焦虑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包括:进食、购买、囤积、伤害、异常恐惧或担忧、躯体化、刻板的行为等。,焦虑及其发展,焦虑,害怕,担忧,烦躁,躯体化,1.烦躁不安 2.抗议行为,幼儿期/儿童期,1.咬指甲 2.拉头发 3.害怕担忧 4.身体不适 5.选择性缄默,焦虑的意义与心理机制: 焦虑是心理的“发烧”,只是有人温度较高有人比较低。 焦虑的孩子就是惊弓之鸟,背后的机制是“自我要求”。 焦虑的来源就是“要求”,此腰球来自“内在”与“外在”。 维持焦虑的因素:压力、持续的要求、挫折、无效的应对方式。,焦虑及其发展,焦虑的问题表现方式: 压力

15、与直接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就学焦虑。 转移的焦虑反应:a. 刺激出新的感觉缓和焦虑感:咬指甲、拔毛、抠皮。b. 对自己或身体的担忧、对他人的担忧。c. 寻求刺激行为、物质使用及成瘾行为。d. 仪式化行为:强迫行为。 逃避的焦虑反应:厌(惧 / 拒)学、异常的恐惧、社交恐惧。,面对孩子的焦虑,第一步(Step 1):在生理层面上降低孩子对焦虑的反应,呼吸、肌肉放松、运动、享受。 第二步(Step 2):强化孩子面对焦虑时的武器装备。 第三步(Step 3):了解孩子的焦虑来源(对自己的要求或环境的要求),并与孩子重新审视对焦虑来源的看法。 第四步(Step 4):重新审视你与孩子的关系。,抑郁

16、及其发展,抑郁就是心情低落,当现实的情况超出我们期望、与我们期望有落差、或造成我们的失落、悔恨、遗憾时就会产生,这是一种对内的责怪或自我惩罚,同时也是一种向外求助的方式。 抑郁的强化会显著削弱个体动力。 抑郁的变形会在认知(向内:无望、绝望、罪恶,向外:怪罪)、行为(向内:攻击自己,向外:攻击他人或物)及欲望(显著增加或减少)上出现。,抑郁及其发展,抑郁的表现方式: 典型表现:情绪强度降低、反应强度降低。 非典型表现:异常的激躁不安、易怒。 抑郁的意义与机制: 情绪未被孩子察觉及处理会累积在孩子的心里。 情绪不是你想要就会有,不想要就不会有。 让孩子情绪失控的条件:外在的不接受、内在的不接受。 抑郁的持续因素:缺乏情绪支持、抑郁的有效性、无效的应对方式、反刍思维。,面对孩子的抑郁,第一步:立即性风险评估,同时表达关心与建立情感联系。 第二步:教师应提供对孩子情绪的了解与共情性的疏导。 第三步:协助孩子学习适度的情绪表达与调节,協助孩子接納情緒。 第四步:协助孩子生活上的安排。 附注:如果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激起“非抑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