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200164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某市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汇报稿)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二0 0五年十一月一日目 录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3第一节 发展的基础3一、区位概况3二、运作体制4三、开发进展4第二节 发展的环境6一、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6二、面临的挑战8第二章 发展的定位和战略10第一节 指导思想10第二节 功能定位和主要目标10第三节 发展战略和原则12一、发展战略12二、发展原则12第三章 空间布局13第一节 两大功能区域14第二节 五个空间板块15第四章 产业建设重点17一、现代装备制造业18二、现代物流业18三、航运服务业19四、城市服务业19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19第六章 社会事业建设重点20一

2、、科技和教育事业21二、卫生与体育事业22三、文化事业23四、人口管理及社会保障23第七章 制度建设和创新24第八章 政策需求和相关建议29一、政策需求29二、相关建议30 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港口竞争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新城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推进四个中心(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也是上海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依托洋山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浦东国际航

3、空枢纽港,临港新城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型新兴滨海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代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第一节 发展的基础一、区位概况临港新城位于长江与杭州湾交汇处,通过东海大桥与大、小洋山连接,是上海通向沿海各大岛屿的重要“门户”和中国沿海大通道的节点。其规划范围北至大治河,西至A30公路A2公路南汇奉贤区界,东、南至滨江沿海;规划总面积为296.6平方公里(目前成陆约209平方公里,现状用地中建设用地占13.6,耕地、水域等占57.9, 滩涂占28.5),城市建设用地164.8平方公里,总人口规模83万人。临港新城主要分为城市功能区和产

4、业区两大功能区块。其中城市功能区由中心区(主城区)和四个城市社区组成,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主城区)规划面积为74.1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060万。芦潮港、泥城、书院、万祥四个城市社区,分别规划6至8平方公里。产业区是以产业开发为主的功能区块,规划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为120平方公里。产业区分为主产业区、装备产业区(包括重大装备、中型装备和高科技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和物流园区、综合区和四个产业配套区(万祥、泥城、书院和芦潮港)。规划初期人口1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万人。二、运作体制上海市人民政府2003年第16号令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对临港新城的规

5、划范围、发展方向、优惠政策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创新地提出了“市区联手”的运作模式,即由临港新城管委会负责制订、修改、实施临港新城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负责临港新城内投资项目、土地使用的审批;负责临港新城内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的行政管理,协调临港新城的各项经济开发事务;南汇区政府负责临港新城区域内社会事业和财政、税务、工商、公安、劳动保障及农村和社区等公共事务管理。临港新城实行多区域、多主体、多形式开发。目前,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着重进行临港产业区重装备区的发展、建设、管理和招商;港城投资开发(集团)公司着重进行主城区一期的开发建设;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则着重进行临港新城重大基

6、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三、开发进展临港新城于2004年启动建设,同年1月市政府正式批准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使临港新城建设、发展和管理有了重要的指导依据。按照市委、市府2005年关于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临港新城实现“港开、桥通、城用”阶段性目标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税港规划、重装备区控详规划、临港四镇城市社区和产业配套区规划、GIS信息系统、BRT公共交通系统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共性配套区规划、岸线港口规划深化及生态、防汛防灾、商贸金融、市政服务等专项规划,主产业区和综合区规划方案、数字港城等专项规划也开始启动研究。至2005年底,主城区一期扇面1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

7、成。为满足洋山港集疏运和保税港启用管理要求,完成港区辅助作业区及保税港一期规划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重装备产业区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任务完成。两港大道一期、沪芦高速公路临港段、浦东铁路临港段、南滩围垦、污水处理厂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竣工。芦潮港、泥城、万祥、书院等城市社区和配套产业区动工,其中芦潮港社区动迁基地一期总建筑面积24.62万平方米,可安置3000人;泥城社区一期动迁安置基地总建筑面积23.35万平方米,可安置6500人;万祥社区一期动迁安置基地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可安置3000人;书院社区一期动迁安置基地总建筑面积22.39万平方米, 可安置6300人。基

8、本完成重装备工业和现代物流业项目导入前期准备。引进上海电气集团临港园区、临港普洛斯国际物流中心、新经济标准厂房园区一期、卡尔玛港口机械、中船集团临港沪东重机、卡特彼勒北亚汽车配件中心、中集临港装备园、瓦锡兰柴油机等项目。公共事务管理功能开始体现。启动建设南汇区行政中心、海关、商检、海事大学、航海博物馆、规划展示中心、外国专家服务中心及一批金融、贸易服务设施等标志性建筑;道路、通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成型,大市政配套建设、道路网格、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起步;人口导入效应初显,形成2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规模。制度创新和基础保障方面,保税港政策开始试点,实现“境内关外”、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制度;闵

9、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平台移植临港,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落地;制定并落实临港新城专项发展资金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土地回收工作,收回滩涂土地、农场土地、临港四镇土地近9万亩。第二节 发展的环境一、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积极参与的区域制度性安排将为我国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上海面临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办好上海世博会、国家规划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等重要机遇,给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

10、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机遇。1、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上海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推动建设“四个中心”的突破口,战略意义十分突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然要求加快港口建设和整合,发展具有东北亚航运中心地位甚至全球地位的深水良港,并继续加大国际航运和转运功能。作为典型的临海经济发展模式,临港新城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城”因“港”而生而兴,是上海真正意义上连通世界的门户,成为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口部分)于2005年底开港,建成5个集装箱泊位,码头通过能力为220万标准箱,保税港正式封关运作;二期工程也将于2006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营,码头通过能力合

11、计将达500万标准箱。规划至2020年,布置30多个泊位,最大通过能力超过1500万标准箱。另外,浦东国际空港旅客运送量和货邮年吞吐量2005年分别达到3600万人次、150万吨以上;完全建成后货邮年吞吐量将达500万吨,旅客运送量达8000万1亿人次,使临港新城在具备了发展临海型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具备了发展临空型产业的条件。2、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力量,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兴起相伴相生,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目前,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势头总体上仍在继续,国际制造业重心仍在向东半球转移。

12、国际服务业外包方兴未艾,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对我国扩散研发活动,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已成为一个新趋势,高技术产业国际转移加快,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跨国投资的系统化倾向日益突出,产业链连锁转移显现,对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临港新城在产业定位上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相契合,给临港新城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背景。临港新城位于洋山港和浦东国际机场之间的优越地理位置,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居环境的营造,规划科学合理,具备海运、空运、内河航运、高速公路、铁路“五龙汇聚”的交通优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广阔,其中滩涂面积约84.5平方公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为临港新城把握机遇提供

13、了保障具备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环境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还有两个重要的有利条件:一是上海城市发展模式调整的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要实现人均GDP10000美元的跨越;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上海提出了“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理念,着力推进包括临港新城在内的“三城七镇”建设,并将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之一,为处于整个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拐点”和重心区位的临港新城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与浦东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市委市府在谋划全市的发展布局中明确:浦东与南汇同属“大浦东板块”,要联动发展,共同支撑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14、的构建。“十一五”期间,浦东又面临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作为与浦东联动发展的区域,临港新城将接受浦东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延伸、扩展,借鉴浦东在政府职能、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浦东开发的放大效应、浦东巨额投入的释放效应,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新城开发建设。同时,上海加快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为临港新城建设提供了金融方面的条件和优势。临港新城背靠民营经济活跃的长三角腹地,民营资本不断拓宽在重工业、现代物流业等领域投资,增加了临港新城开发资金的来源渠道。作为呼应世博会,典型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重要区域,世博会的筹办也将成为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二

15、、面临的挑战“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而复杂的挑战。全球整体经济发展放缓,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上海作为沿海改革开放地区和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压力加大,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后发展的临港新城地区而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竞争相当激烈,原有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特别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矛盾凸现,给开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恶化,外资整体流入放慢,特别是 WTO过渡期结束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大,出口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石油等不可再生性资源价格中长期不断走高,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不断加大。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竞争愈发激烈。国际上,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在争相吸引国际产业的转移,使临港新城在开发伊始就面临着巨大挑战。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港口都加紧开展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或枢纽港的策划和运作。在国内,众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等园区都将分流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