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冯** 文档编号:139199183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未来15年某市市发展战略研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市发展战略研究(20052020年)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在短短的25年里,深圳以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现代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奇迹,使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都市博得了世人的关注与赞赏。但是,往日的荣耀能否成为可持续的辉煌,今日的业绩能否续写明日的篇章?这是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反复叩问的一个问题。就深圳自身的发展来看,旧有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受到各种要素的严重制约;从外部的发展环境来看,昔日的比较优势已不再明显,“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态势,使这座城市在一些方面正在变得令人担忧。这两种情况都说明:深圳需要在反思中前瞻未来的发展战略,在新的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一、深圳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在深圳

2、建立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做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它使深圳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各种稀缺的发展资源,迅速从一个边陲的农业县变成了富庶的现代都市,成为在改革开放中成功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深圳经济特区的最初酝酿是一个以低税率吸引外资的加工贸易区,以后中央赋予它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探路的使命,吸引外资,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用一种完全有别于内地其他地方的动力机制来发展经济。此前的深圳几乎没有现代经济,能以外商投资的“三来一补”来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起点,使深圳从一开始就把现代经济的根基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国际产业链的基础上,这是深圳经济高速起飞的一个极有利的因素。但是,

3、靠加工贸易来培育一个新兴的城市,也使深圳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互换。深圳是国家以灵活政策鼓励创新的经济特区,很少给予直接投资,深圳经济主要是由外部的资金、技术与内地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作为基础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外商用资金和技术来换深圳土地、劳动力和市场,由此得到的增值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商拿走的利润,一部分是留给深圳的工缴费、租金、工资、税费等。因此,加工贸易中的资源互换,成了以往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帮助深圳结束了边陲穷县的历史,启动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成长进程。建市以来,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使深圳不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4、就急速完成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城市的过渡。目前,深圳已进入中国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处于中国城市排行的第一方阵中。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城市第四位,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奇迹。25年的经济飞跃为深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不论企业还是政府,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实力。第二,形成了由30多个行业门类、数千种产品组成的中等发达的产业结构,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和服务经济的前期。第三,拥有较为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第四,形成了以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以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契约精神和市民意识为主体的城市文化资源。深圳昨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外资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深圳明天的发展也将取决于我

5、们能不能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科学地选择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更理性、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激活内部资源。只要我们能做好这个“更”字的文章,就一定能够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建成国际化城市。二、“加工经济模式”中的经济结构及问题靠加工贸易起步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飞地”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深圳既是外资的利用者,又是外资的被利用者。深圳能够被外资利用的,是因为在国际产业的分工模式中,外资能在深圳找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者。根据比较优势的产业法则,在这种国际化的产业链条中,发达国家以及那些新兴工业国家占据附加值较高的一端,而深圳则处于产生附加值的低端。深圳所处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典型的发展中经济地位。(一)深圳的第一个十

6、年:巨大成功中的不足深圳早期的外资主要来自香港,深圳的产业结构是从承接香港加工业开始的。但香港作为一个不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城市(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工业的发展水平最低),只有一般和轻型的加工技术,这就使深圳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先天的局限。二流的师傅难以教出一流的徒弟,因此,香港并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现代工业辐射源。1. 二次加工贸易中的经济效益不高。香港企业本来就带有加工贸易的性质,现在港资把深圳变成它的生产基地,但接单者和经营者仍然是香港人,这就形成了二次加工贸易。其中增值部分大多滞留在投资来源地和中介地,只有所剩不多的附加值留在深圳。2. 香港加工业转移的时差导致收益差。香港加工业转移到深圳时已经度

7、过了其增值的高峰期,这其中的发展时差,使深圳已不可能取得香港当年所取得的利润。3. 港资企业与深圳本地企业的联系不足。由于港资加工贸易的特点,再加上深圳原来的工业属于空白,外资进入后无法与本地经济形成齐备的产业链关系,也无法通过前后向联系诱发新的产业成长,这些外资企业始终与本地经济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这就使深圳经济隐藏着不稳定、不连贯的“飘”性。今天,要让香港人办的服装厂从深圳搬到东莞,只需支付一些设备搬迁的成本而已。4. 缺乏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工业,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低下。这是香港因素带来的最严重问题。香港是一个崇尚挣快钱的地方,市场的炒风不断,一些小本资金在取得利润后,首先想到的是投资第

8、三产业,很少想到去发展深圳的重化工业。这样,虽然香港资本快速启动了深圳的工业化,但同时也制约了深圳经济的升级更新。(二)深圳的第二个十年:产业升级的努力由于深圳经济大部分控制在外来投资者的手中,深圳的产业政策也就需要靠外部人来贯彻。这种反客为主的现象,是“飞地”经济的又一重要特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深圳就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进入90年代以后,深圳一直在接连不断地出招,力图解决这个问题:1. 深圳曾试图把“三来一补”企业转型为共同经营的合资企业,以降低以港资为主的“飞地”经济的负面影响。这项决策因各种利益的原由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2. 深圳制定了一个本地国企升级的“航母计划”,试图打造几个超百

9、亿的本土国企来改变“飞地”经济的状况。但因国企改制不到位,结果也未如愿。3. 深圳注意扩大外资引进的范围,以改变外资结构。第一,注意提高外资中“欧美板块”的比重。第二,注意引进IT产业发展迅速的台资。不过,到目前为止,港资为深圳外资主体的情况仍无根本改变。在此期间,深圳做出了90年代最为重大的产业决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次产业变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解决本土经济的不足。早在80年代后期,深圳就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规定。华为、中兴等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二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以改变香港资金技术含量较低的状况。1998年初,深圳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

10、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了更优惠的扶持措施。这项举措的意义并不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提高,而在于缩小了深圳在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中与高附加值产业之间的距离,是对以往发展模式的一次根本改造。因此,这些产业政策对增创深圳经济的新优势起了关键的作用。本世纪初年,深圳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这个数据似乎已经证明,我们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过,这项成功的措施也依然存在问题:一是使深圳跳越了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跳跃必然会带来先天不足。深圳民营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较低,大多数企业只是围绕人家的核心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边缘地带小打小闹。二是政策不配套

11、,创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投资基金不活跃,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成果的源头不足,公共技术平台没有充分形成,这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都影响了科技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深圳的第二个十年中,外资和“打工者”的因素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深圳还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劣势。仔细分析一下,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资、合资企业。这是发达国家将生产环节中的某个工序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中去的结果。这些产品一旦涉及到新兴产业,就被深圳统计为高科技产业的产值,而实际上当地添加其中的只是劳务性活动。另一类是民营的高科技企业。除了华为等少数企业外,这类企业大多没有核心技术,产值中的70%来自

12、于购买关键部件和原材料的成本,企业本身所得利润仅为几个百分点,这其中还没有完全扣除环境破坏所本应支付的成本。高科技而没有高效益,这是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的表现。客观分析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当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组装业区分开来,后者并不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深圳的第三个十年:新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圳在第二个十年中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未能解决第一个十年产业结构中存在的过于依赖加工贸易的问题,它就把问题遗留给了第三个十年。任何一种以土地和一般劳动力为第一资源的经济都会遇到增长的极限,资源互换模式从一开始就隐含着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矛盾。由

13、于加工贸易区和城市的高度重合,深圳的这个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本质上说,外资进入深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外来的投资者较少考虑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圳未来如果要想更多地吸引外资,实现GDP的增长,就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做出让步;如果深圳未来要坚持高效益、高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勇气坚决放弃一部分低素质的外资,减缓外来劳动力和灰色GDP(相对绿色GDP而言)的增长速度。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矛盾已经酝酿了20多年,目前正明显地暴露出来。土地和淡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圳的土地面积共1952.84平方公里,据有关部门综合测评,全市可建设用地仅913平方公里,按现有开发速

14、度,再过10年左右将无建设用地可供。目前,深圳是全国惟一没有农村的城市,这好像是一件好事。但这句话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述:深圳也许是全国惟一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时候,就出现了工业用地枯竭的中心城市。同时,深圳也是全国7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4,广东省的1/5。按刚修订的人口规划,201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规模750万人,年需水量为29.15亿立方米。而届时缺水达16.55亿立方米。更何况深圳人口的实际增幅将可能大大超过规划的预计。狭窄的空间导致“城市病”的过早形成。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总人口是700.48万人,与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35.19万人相比,增长

15、了19倍。这当然也是成功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加工贸易经济对劳动力的依赖。目前,深圳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治安严峻等“城市病”的急剧升级,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综合治理难以适应人口的骤增。一个只有20多年市龄的城市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像一个年轻人患有动脉硬化,这本来是不可能的,却真的发生了。仅从土地和水资源的供给来看,深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人口的增长率。然而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假如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变,要使经济总量翻一番,劳动和资金投入必须相应的提高,那就意味着劳动就业人员要增加一倍。这对于一个空间相对狭窄,

16、水资源十分有限的城市来说,显然难以承受。深圳出现这个问题可以从各个角度给予解释,但从纯粹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资源互换的规模发展过快而产业升级(或称劳动力“漂白”的进程)没有紧紧跟上。跟不上的原因,并不是深圳没有这方面的努力,一是由于深圳原有的技术基础薄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与建立经济特区的初衷有关。经济特区最初来自于一个“出口加工区”的简单设想,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深圳会发展得这样快,事到如今,新的发展目标与城市原有的动力机制之间已经发生了冲突。所谓资源互换的规模发展过快是相对于深圳土地资源的拥有量而言的,如果深圳拥有的土地不是2000平方公里,而是像苏州那样8000平方公里,人和自然的冲突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严重。(四)消除盲目乐观,增强忧患意识在外延增长尚有余地的情况下,在“城市病”还处在潜伏期的时候,深圳的弱点很容易被掩盖和忽视。即使大家已经有了觉察,也不可能在实践中高度重视。但是,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总有一天,深圳要被迫做这样的选择: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