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8997041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次反围剿和三大战役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次反围剿,围剿”与反“围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主要斗争形式。国民党从年月开始,对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妄图消灭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 前四次的反“围剿”斗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指导下,均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受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破坏,致使红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年月底,蒋介石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有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2、(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年月,中共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这次会议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推向了顶点。“左”倾冒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前一段的错误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左”倾错误领导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

3、,调集红军主力同敌人“决战”。经过天的血战,部队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月,在敌人新的进攻面前,又兵分六路,全线防御。月初,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人“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完全丧失,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这便是长征的开始。,博古,李德,王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大败仗。传统党史多从中共中央的战略战术错误来探讨此次败走麦城的原因,认为“如果红军能够正确地估计形势,利用有利条件,针对地方采取的新战略,灵活运用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即采取积极防御的方

4、针,集中优势兵力,扬我之长,攻敌之短,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打破这次围剿仍然是有可能的”。 然而,革命并不局限于从中共这一视角,同时关注了国民党的战略与战术。由于前几次“围剿”的失利,蒋介石对此次“围剿”极为重视,势在必得,全力以赴,从作战准备、作战方针、作战基础、作战部署等方面全面重视,甚至不惜采取“堡垒主义”寸寸推进的“笨方法”,只为能够求稳、求准、求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一、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准备和作战方针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经过短暂休整,蒋介石开始准备第五次“围剿”。1933年 战略转移7月,蒋在江西庐山开办陆军军官训练团,分期分批训练中级以上军官。训练“惟一的目的,就是要消灭

5、,所以一切的设施,皆要以为对象”。对应其“从前剿匪剿不了,并不是我们武力不够,而是我们精神不良”的认识,训练团特别注重战斗、团结精神的教育。训练结果,按蒋自己的说法:“因为时间过于短促,对于学术科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各人的精神思想,和所表现的仪容、态度、动作,比两星期以前,完全不同了。”同时,干部集中、朝夕相处对来自各地方、各派别的军官“把眼前畛域派别的观念,和频年交相火并的宿怨前隙,不期然而然的消弭泯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以红军作为假想敌,郑重其事地开办庐山训练,反映蒋介石对再一次与红军作战的充分重视,吸取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将新一次“围剿”定位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战。

6、基本原则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即“用三分的力量作战,用七分的力量来推行作战区的政治”,“一方面要发挥军事的力量,来摧毁土匪的武力;一方面要加倍地运用种种方法,消极地来摧毁土匪所有的组织,及在民众中一切潜势力”。秉着总体战的思路,国民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严密统治、收揽人心,其中,对苏区最具威胁的是封锁政策。通过实行严密的经济、交通和邮电封锁,严禁粮秣、食盐、工业品和原材料等物资流入苏区,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蒋介石判断:“匪区数年以来,农村受长期之扰乱,人民无喘息之余地,实已十室九空,倘再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困

7、守一隅,束手待毙。”,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二、国民党方面作战基础的增进 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选择持久消耗的作战方针,和当时国内外相对有利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恩来曾经谈到,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时能动员五十万军队发起进、实行封锁,那是他势力最强大的时期”。确实,和前四次“围剿”几乎一直在国内外动荡局势中进行相比,第五次“围剿”进行过程中,南京政府内外环境相对宽松,给了其从容展布的机会。 从外部环境看,当时对国民政府压力最大的日本压迫有所缓和。长城抗战并签订塘沽协定后,日本在华北活动告一段落,北方的压力暂时有所减轻,此后直到第五次“围剿”结束,日本在华北一直未有大的动作,南京政府获得第三、

8、四次“围剿”以来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注意发挥前线指挥官主动性,不过多干预具体作战,是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期间指挥作战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前线指挥官尤其是主力部队第三路军指挥官陈诚也表现出相当强的主动精神,对战役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三、苏区作战资源的困窘 当国民党方面制订出持久消耗的作战方针时,其所依恃、针对的即为中共作战资源的短缺,应该说,这确实击中了中共反“围剿”作战的弱点。作为被迫面对战略决战的一方,中共在作战资源上远远无法和国民党抗衡。中共自己承认:“照物质上的力量比较起来,白军真可以两三个月荡平。”当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封锁,被迫退入苏区基本区域进行保卫战时

9、,这一弱点更暴露无遗,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红军将领总结道:“根据地人民竭尽全力,也不能保证及时供应,这也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之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四、自毁长城:政治资源的破坏 中央苏区是人民革命的产物,民众的支持和苏区的存亡息息相关。不可否认,通过土地革命和一系列的社会革命措施,中共在中央苏区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度。但是,1933年前后“左”倾领导人在苏区中央逐渐掌握控制权,推行一系列过左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相当程度上损害了中共政权与民众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共对民众这一政治资源的拥有和发展。加上中共在早期政权建设过程中经验不足,行政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初

10、期理想主义的热情消退后,各级政权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滋生,也影响到了中共政治力量的发挥。这些问题在军事紧张的特殊形势下,更进一步被暴露和放大。,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综上所述,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中,国共双方的成败得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国民党方面有针对性地制订战略、战术并坚决加以贯彻,是其获胜的主要原因,而苏区物质、人力、政治资源的短缺与破坏则是中共在这场持久消耗战中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陷阱。应该说,在内外环境较为稳定、国民党已经逐渐实现对中心区控制的背景下,因着国民党政权内部冲突得以发展壮大的红军及根据地,继续在国民党政权中心区域附近生存已经十分艰难,而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共双方力

11、量在多种因素制约下形成的此消彼长局面,更加剧了中共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长征进行战略大转移以开辟新的生存区域,可以说是中共寻求继续生存、发展的必然之举 在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中,第五次反“围剿”历经时间最长,红军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总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湘江之战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几乎造成灭顶之灾,说是一场“浩劫”。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

12、行长征。,三大战役,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战 役特 点 辽 沈 战 役先取锦州,关门打狗 淮 海 战 役中间突破,分割歼灭 平 津 战 役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月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月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月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月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

13、攻击。经过激战,于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月日至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万人。月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万余人。,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月日发起,到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月日到月日,

14、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个兵团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万人。月日到年月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年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个军约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月日发起。从月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

15、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月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月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天,人民解放军以.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三大战役胜利意义,(辽沈战役) 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

16、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平津战役) 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三大战役的作用,扭转了中国内战国共双方的根本地位,使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可以和国民党分庭抗争的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为新中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1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为了有效地歼灭敌人 在敌人兵力还较强的情况下,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使其化整为零是十分必要的。东北战场上,因敌人长期以来就分布在较为孤立的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对其进行切割较为容易,而在淮海战场上相对较难。为了孤立徐州,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