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师生有效互动方式.docx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38892821 上传时间:2020-07-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师生有效互动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师生有效互动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师生有效互动方式.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师生有效互动方式国外学校对于互动式教学研究比国内起步早,国内的大部分理论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但是光有理论不去实践,就无法知道这些理论是否适合学生,所以国内对于初中生的互动式教育没有形成经验性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建构式生态课堂”。 “建构式生态课堂”在操作上拥有“三案、六模块”,三案是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模块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经典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其中的任意模块或者组合,根据学生进行调整,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的明

2、确、具体、适切。建构式课堂最大的优点在于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相互配合、师生的共互经营与配合,合理设计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学习活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和丰富了情感。建构式生态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老师与学生实行互动式教育。在交流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以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互动探索;这样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潜能,但

3、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成人的教育关怀,而不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背,机械性的师生互动形式;在教学中,师生应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灵活设置课堂活动及讨论内容,从而引发学生讨论热情,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真正的交流、合作和共享,让学生们在学习上相互参与相互学习,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学习论点与话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学会探究方法并具备实践与创新技能。建构式生态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只授业解惑,老师不仅仅担任引领者和解惑者,而是要启迪学生思想,让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初中

4、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实施互动式合作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生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与老师在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共同任务,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例如生态作文,学生在写作时要以自己为中心,主要表达内心的情感,结合实践与现实生活的领悟,让学生在写作中表现自我。建构式生态课堂要求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与个性发展。这对老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老师制定行之有效的互动方案来吸引同学学习知识。首先,教师建立教育奖励机制,建立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建构式生态课堂主体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建立学生的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多

5、鼓励学生、信任学生,适当的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发言,让学生们个性得到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的,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游戏、故事等创造因素,创建出有趣的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情景思考答案。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方向,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创办语文竞赛活动。再次,教师要建立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展示,让学生带着自己观点进行表达叙诉,并创建小组讨论,让论点不同的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从而碰撞衍生出新的论点,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及暗示,如果是稍难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学生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查询问题答案,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想明白问题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里,语文教师要积极运用“三案,六模块”科学方法,为学生努力创建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观察看待学生,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思考方式,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在教学上对学生开展富有人情味的教育。吴新艳,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