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定义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38488059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定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程设计定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程设计定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程设计定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程设计定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定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定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定义 一. 课程定义 :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 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 ,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 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 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 经验。第二, 从编排方式上讲, 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 ,从教学方式 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

2、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 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 ,在评价方面, 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 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课程” 既指所有学 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 内容。社会问题课程 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 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 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 会。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 能是零乱

3、的、琐碎的和肤浅的; 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 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 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 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 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 是在 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 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 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 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 的课程。 必修课程 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 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

4、修课程 :是指依据不同 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 开发的课程。 二者关系 :首先 ,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 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 “公平发展” 与“个性发展” 之关系的层面; 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再 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 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 :1.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 (主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 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 要任务、课程的主要结构等等。),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宏观 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它的

5、主要任务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 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它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 体表现出来。),3.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 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 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 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客观基础 :社会 发展的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知识增长的影响。取向分类 :学术理 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和 技术学取向五种基本的课程设计取向。基本思路 :一是以目标为中 心的设计思路 :(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

6、 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 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 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 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第三, 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 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 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 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 ,目标模式强调教师 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 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 ,目标模式过分的强 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

7、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 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 真义。 四. 二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特征是:开放的设计思路 ;它强调教 育是一个过程 ;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 自行探 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促进 儿童能力的发展。 不足 :过于忽视目标的作用, 强调价值的相对性, 容易导致在课程实施中产生思想混乱。三是整体设计思路(整体设计 思路是在分析前两种思路的基础上,从优化设计思路的高度提出来的, 其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基本 特征:首先 ,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

8、体化,即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 设计一体化, 即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 第三 , 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课程设计 的模式: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实践与折中模式。课程设计的方法 : 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课程目标 是指课程 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 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功能 :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 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确立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

9、学科的发展。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 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 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 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 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和办学特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 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 学目标的关系。研究课程目标,必然涉及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体系中,才能准确定位课 程目标,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 五.课程

10、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 学习活动、学习经验。 组织 :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 顺序。 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互动调 适取向 、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影响因素是 :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的培训;各种外部因素的 支持。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 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产生和发展:测 验与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建构时期。对象是 :内部要 素的评价(教育内容(实际教学的知识、技能、价值等文化内容)是 否适于该年龄层的学生;组织原理;教材,课

11、时,教学方式,教学方 法与技术。)外部要素的评价(设施设备,教师集体的素质,行政决 策过程。)功能:课程改进,行政法规,针对学生的决定。 六. 评价方法的基本类型: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和档案袋评 价。评价方法 :观察法(一般步骤:准备工作,实施观察,观察资料 的整理与分析。),纸笔测试法,调查访谈法(优点:简便易行,便 于双向交流,主客双方有交互作用;2 实施程序比较灵活,也便于控 制,既可随时澄清问题,纠正被访谈者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又可以随 时变换问题方式,捕捉新的或深层次的信息;3 可以有效地防止问题 遗漏不答的现象; 4 访谈法的适用面广,能有效地搜集关于态度、价 值观、意见等信息

12、;5 能在交谈的的同时进行观察;6 能建立主客双 方的融洽关系,反映真实想法;7 团体座谈时,可以相互启发,促进 问题的深入。 不足 :1 时间和花费精力较大,访谈样本小,需要较多 的训练有素的访谈人员,成本较高;2 访谈者的特性,如价值观、信 念、表情态度、交谈方式等都会影响访谈者的反应;3 访谈者需要接 受较为严格的和系统的培训,被访谈者的言不符实,或者对某些问题 的偏爱会应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课程评价的计划与设计的质量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这个阶段一般有四个环节:建立评价 组织机构、制定评价实施活动计划及组织参评培训人员、设计评价方 案以及编制问卷、设计表格等相关物质上的准备

1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 践能力, 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 的联系。 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 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 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 域;6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

14、课程的评价理念:发展性。整体观, 多元化。过程性。 评价内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注重对综合实 践活动的指导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校本课程的涵义:校本 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 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 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 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价值 :克服国家课 程的诸多弊端和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八.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组织、课程

15、实施、课程评价。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特点及范围: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对象和范围可以来自学生生 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 内容范围有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人与文化关系领 域、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涵义: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 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 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 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价值: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参与社会实践,增进生

16、存体 验;主动服务社区,形成社会意识。实施的基本过程:提前准备。 拟定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结。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涵义:劳动 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 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 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 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 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价值 :动与技术教育是顺应当今 科技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 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劳动 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 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 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九. 教师专业发展 :亦称教师专业化 ,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 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 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 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