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7945343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3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精品(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 点 方 案二一一年三月2目 录1. 专业基本情况11.1 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11.2 师资队伍31.3 学生培养质量31.4 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41.4.1 科学研究41.4.2 教学研究51.5 实践教学基地5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72.1 丰富的专业培养经验72.2 完备的专业实验教学基础82.3 良好的产学合作培养条件93. 试点规模及学制1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15. 培养方案15.1 培养目标和要求15.1.1 培养目标15.1.2 培养规格15.1.3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15.2 培养模式35.3 本科阶段知识结构

2、、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35.4 硕士阶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6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16.1 组织保障16.2 条件保障26.3 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36.4 规范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46.5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6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77.1 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77.2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87.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9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10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11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3、(本科、硕士)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硕士)26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29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311. 专业基本情况1.1 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始建于1952年创办的“水运管理”专业,1956年改名为“水运经济”,1963年根据交通部要求进行了院系专业调整合并,原“水运经济”专业迁至上海。改革开放后,为实现专业互补,当时交通部直属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于1983年成立了管理工程系,恢复了“水运管理”专业本科招生;1993年武汉水运工程

4、学院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两校“水运管理”专业相应合并,隶属于管理学院,原“水运管理”专业更名为“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本专业名称统一更名为“交通运输”;2000年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为保持本专业特色,原船土学院和交通运输管理系合并组建交通学院,使本专业成为交通学院的支撑专业之一。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最早开设以港口、航运管理为特色的专业。为适应交通运输管理高层次人才需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本专业1985年获得“运输管理工程”硕

5、士学位授予权,于1997年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获“物流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被授予湖北省重点学科,2008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授予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008年“交通运输”专业进入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对象,本专业已经形成强大的学科支撑,2009年10月交通运输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09年成为首批招收“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的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受交通部委托本专业举办了10多期国家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局

6、长、经理、总工程师)培训班,港口和航运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累计400多人来校进修;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委托举办了国际货代“FIATA”培训,为中远等单位基层职员进行国际货代证书培训;开办了十余期工程硕士班,为交通运输行业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开展学位教育;专业老师坚持在国内外各类企业进行讲学交流;本专业教师出版了10部本科教材,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目前本专业设置港口与航运管理、运输与物流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总之,经过多年的积累,本专业所形成的优势有:(1)学科集成优势。目前武汉理工大学有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

7、程、交通信息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所有6个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同时拥有交通运输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汽车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智能交通等专业硕博士点,是国内少有的水陆运输专业设置齐备的院校之一,也是中南地区唯一拥有齐全的二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专业依托性好,基础扎实,已形成具有软、硬学科并举,以水运、陆运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本科教学团队;(2)行业背景优势。交通运输专业在交通运输行业办学时间长、影响大,现依托集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厚背景和强势影响力优势,以港口物流和水路运输组织为培养重点,具有显著的行业优势特色,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培养特色优势。本专业以港口和国际航运

8、的传统优势为依托,经多年实践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较快适应港口和航运企业需求,毕业生的培养特色突出,形成了体现本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1.2 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7人,占43.75%,副教授6人,占37.5%;研究生导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占75%,硕士学位教师2人,占12.5%,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2人,占75%。本专业教师学缘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主要来源于世界海事大学(瑞典)、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原上海海运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9、、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目前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梯队,由张培林、杨家其、张庆年等三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明确,梯队结构合理。近五年本专业有12人次获校级师德标兵、师德先进、教学优秀奖和先进工作者等奖励,为本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专业十分重视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迄今有9名(约56%)教师出国学习、访问和学术交流。通过欧盟“亚洲-Link”项目,开展了与荷兰、比利时、德国等欧盟国家在国际航运、内河运输管理领域的教育科技合作,促使专业向国际化迈进。1.3 学生培养质量经过50多年的积累,本专业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特别是港口和航运系统输送了大批高层

10、次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事业中发挥了重要骨干作用,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各自的单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1)应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连续5年达到70%以上。(2)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共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全日制本科生360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500余名、在职人员工程硕士410余人(其中已毕业34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家机关和省市政府机关任处级以上干部的有80多人,任海事局局长、副局长及地市级港航管理处处长、副处长的有130余人,在全国大型交通运输企业中任中层以上干部的有180余人,在科研机构及大

11、专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有50余人。(3)近年来,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录用过本专业毕业生的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特点,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4)通过对校友的不完全调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评价满意度为92.8%。对本专业的管理制度、和专业课程设置、职业辅导、就业推荐、综合素质培养等指标的综合满意率都在90%以上。(5)本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综合素质突出,受到了国内外许多知名学校的欢迎。近6年来(2004-2009年),本专业应届毕业学生已有136人通过保送或直接参加入学考试,进

12、入了本校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香港等国(境)外高校。1.4 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1.4.1 科学研究本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2006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138项,其中纵向项目28项(含西部重大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1996.7万元,最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399.175万元,年人均科研经费24.95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三大

13、检索收录85篇,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3项。本专业在国际航运与综合物流、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政策、内河及江海直达运输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地位,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以来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本专业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中。通过项目研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为贴合工程实际,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1.4.2 教学研究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五年来承担和参加教学研究项目15项,

14、包括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交通运输专业虚拟认识实习平台研究与实践、港口生产调度虚拟实习基地建设、交通运输专业虚拟实习基地建设、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优化研究与实践、交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优化研究与实践,校级重点项目交通运输专业基于EDI技术下集装箱港口生产组织模拟训练平台构建、集装箱港口教学知识库系统开发研究与实践。交通运输专业虚拟认识实习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2009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教学研究学术论文14篇。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100%来

15、源于生产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由于毕业设计贴近工程实际和学科前沿,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锻炼了工程设计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1.5 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与上海港、南京港、广州港、大连港、青岛港、湛江港、武汉港、宁波港、防城港、张家港和深圳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较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并与其中7家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有较好的设施,稳定的指导队伍,使得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教学实践有积极的作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具有重要意义。本专业通过广泛的国内外调研,针对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明确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并依托行业董事会,主动联合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至今已与天津港、武汉港、湛江港等港口企业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书,具体见附件1。表1-1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利用概况合作单位名称性质设立时间近3年接纳实习人数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港口企业2006年125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港口企业2005年0张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