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633478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教学文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一、三角帆蚌的习性: 三角帆蚌喜生活在水流急、水质清新、饵料丰富、底质略硬或为泥沙底、泥底的大、中型湖泊及河流内,水PH值为78之间,适宜水温为100C300C。潜入沿线中的深度呈季节变化,冬季整个潜埋入泥里,夏季则露出大半个身体。,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二、蚌病的防治 蚌病的发生原因:蚌生病因素较多,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生物因素等三个方面。 1、自然因素:水温过高引起蚌的新陈代谢失调或缺氧,一般水温在1525度较适宜,不温过低,引起新陈代谢降低,使育珠蚌营养不足,发育不良,造成体弱。酸碱度过高,水体易繁殖大量微囊藻遮盖水面后引起缺氧。大批藻类死亡后,会产生有毒的羟胺和硫化

2、氢,使水质变坏。若每升水达50万个微囊藻以上则对鱼蚌有毒害。大量繁殖微囊藻的水体水温是2832度,PH值是89.5。PH值低于6时,引起水中浮游生物繁殖缓慢,使蚌处于缺食状态,蚌体质变弱,容易感染病菌而死亡,此种现象池塘育珠易发生。外荡、外河因经常出现大风及台风的袭击,使养殖场竹架刮倒,河蚌被粘性土质的淤泥埋没因缺氧致死。溶氧,水中溶氧量的高低对蚌的生长和生产有直接的影响。,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2、人为因素:鱼、蚌放养密度过大,引起缺氧、缺食,体弱易病;放养鱼类的品种比例不当,如鳙、白鲢过多与蚌争食,会引起蚌缺食而死亡。 施肥不当,投放未经腐熟的牛马粪等,使蚌体内感染大量的沙门氏杆菌,引起河蚌

3、大批死亡。对死蚌的残体如不加清除,任其在育珠塘发臭,分解产生有毒物质也会引起河蚌死亡。塘内长期不加新水,使水质老化,也易使蚌生病。 机械性损伤,在刷蚌时,刷伤色线边和进出水孔地方,也能引起蚌病。 人为的污染对鱼、蚌类的危害。随着工农业和城市的发展,养殖水域的污染对蚌、鱼类的危害情况日益严重。,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水质污染对蚌类资源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危害方式有下列几种: 1、毒害作用,含有毒性的污物侵入蚌、鱼体内,能破坏器官组织或干扰其生理机能,造成鱼蚌类死亡或阻碍它们生长繁殖。 2、机械作用,工业、矿山废水中的微细悬浮颗粒,会随着水流进入蚌类的外套膜而到达鳃的表面,妨碍蚌类的呼吸而引起窒息死亡

4、。油类的危害性很大,油类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油膜以其毒性或粘附在鳃上而造成直接危害。污化物的另一个机械作用是产生深沉,形成不适于蚌类生活的底质或破坏饵料基础。,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3、生物因素:一般常见的蚌病,多数是由生物传染或侵袭蚌体而引起的。这些使蚌致病的生物体称为病原体。,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蚌病的预防: 1、防止水质的老化:水质肥瘦和适宜与否是影响珍珠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同一育珠场地经34年生产后,往往会出现珍珠产量显著下降的现象。一方面这是由于长期集中养殖育珠蚌,数量大、密度高、饵料不足,同时,大量的育珠蚌每天的排泄物数量很大,堆积于水底。特别是水流不畅的水域中,夏季水温高

5、时,细菌繁殖很快,硫化氢与水底的含铁化合物结合成硫化铁胶质溶液浮于水面。因此,使水域底层呈无氧状态,中上层呈缺氧状态,不利于育珠蚌和生长。防止水质老化,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清除淤泥:鱼池养育12年后,外荡养育三年后要进行罱泥,或干塘排除含有大量腐殖质的淤泥,这样既有利于改善水质,又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更可提高珍珠的质量。石灰清塘:淤泥清除后,如满水塘每亩水面可用125150公斤石灰,如干塘可用5075公斤石灰清塘,就能杀灭塘中的细菌和害虫。石灰清塘还能增加水域中的钙质,有利于蚌和珍珠的生长。实行换塘轮养:育珠蚌连续在一处养殖34年后,可迁到另一处再养殖。珍珠的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同时病害

6、亦大大减少,提高了育珠蚌的成活率。,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2、过滤水源:引入育珠塘的水,3040目的聚乙烯夏花布或大谷箩等密网过滤出虾、鳝等敌害,防止其入塘,大量繁殖,侵害珠蚌。幼蚌培育池不可放养草、青、鳊和鲤等鱼类。此外,还需严防甲鱼、鲫鱼、螃蟹等入侵鱼池伤害幼蚌。 3、避免手术伤口的感染:接种后往往有部分手术蚌因伤口感染死亡,在生产上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死亡,第一年死亡率一般在5%以下,第二年死亡率在10%以下,第三年仍有10%的死亡率。但夏季接种的手术蚌,有时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日本珍珠养殖者也认为,手术贝死亡率在2030%是属于正常的。 预防措施:重视手术时的卫生,对工具和操作室要严格

7、消毒,接种小片最好改用蚌用营养液等滴片,手术后的育珠蚌放在消毒过的清水中加1020ppm浓度的金霉素中暂养数日,避免夏季接种。,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4、合理施肥:为育珠蚌提供足够的饵料,从而增强蚌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加注新水以补充微量元素和溶氧,或能创造微流水条件者最好。实践证明:在三角帆蚌养殖池中,每天冲水34小时,可增强其生理功能,提高手术蚌的成活率。 5、控制好养殖密度:每亩控制在10001500只,如水质较肥,水体交换量大,养鱼产量较低时,放养量可适当提高,每年刷蚌两次,刷蚌后随即药浴,严禁510月翻动或搬珠蚌。 6、除掉病蚌:发现病蚌及时转移,并用3%有食盐水浸泡20分钟,或用0.

8、0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其杀死病蚌体中的病原体的效果与石灰相同。发现死蚌要及时清除,以防死蚌尸体腐烂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并避免病菌传染到其他蚌体上致病。,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三、蚌瘟病的预防: 蚌瘟病为条件致病,有明显的寄主伴嗜性与年龄特异性,同一水体的褶纹冠蚌、卵圆蚌、鱼、虾等水生动物并不感染发病,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也并不感染发病,要到次年的发病季节体长达6厘米左右始发病死亡。同时只有在水体环境恶化,对蚌生长不利,蚌体体质下降,抵抗力薄弱,对病原菌生长繁殖有利,以及插片手术和吊养打洞等受伤才会致病。预防方法有:(1)池塘每年冬季或秋季应干底一次,结合整修池塘,挖去过多的淤泥,保留的淤泥

9、再曝晒或冷冻几天,促使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消除氨、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2)使用药物清塘消毒,清除敌害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有生石灰、漂白粉等是目前使用较普遍、效果又较好的清塘药物。夏秋季水温较高,水中的细菌和敌害等繁殖快,因此,每月应用生石灰清消育珠塘二次,每亩用量1525公斤水,兑水泼洒育珠塘周围;或用草包装石灰吊于船尾的水中,石灰随船划动的水流慢慢扩散于塘中,这可杀死塘中的部分昆虫、青泥苔和各种蚌病病原体,以及一些根浅茎软的水草。用生石灰消育珠塘预防蚌病外,还有澄清塘水,使塘泥无机化、调节水的酸碱度和增加钙盐等好处。 (3)合理施肥:蚌是靠水中的

10、饵料生物为食料的,饵料生物的多少与蚌的生长有关,因此必须根据水质情况施肥,促进饵料生物的生长。夏季水温高适合施无机肥,春秋季可放发酵过的有机肥。,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4)创造微流水条件促进水中含氧量的增加。 (5)养殖密度要适当,每100平方米吊120220只蚌。 (6)防止水体污染:受农药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污染的水体能致使珠蚌大批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蚌水体要防止污染,污染的水体中不能养蚌。 (7)免疫注射:三角帆蚌具有较坚强的特异性免疫,疫苗系利用三角帆蚌蚌瘟病病毒加佐剂制而成,三角帆蚌经免疫后,由于蚌体健壮、生长快,所以进行免疫注射,是当前预防蚌瘟病的最有效措施。,珍珠养

11、殖与防治技术,四、控制与扑灭三角帆蚌瘟病的措施 (1)消灭传染病源:一经确诊为“蚌瘟病:,必须予以全部扑灭,蚌体煮熟作饲料或者深埋,不得用生的蚌肉作饵料。严禁疫区繁殖出售小蚌。 (2)自繁自养,从非疫区选择健康母蚌,在安全的水体中自繁自养,并以此为基地逐步扩大非疫区。 (3)水源控制,在水网地区从外河饲养转入内塘或者水库,或者采用封闭式的内循环水系:鱼池、蚌池、水浮莲池、耦池。防止直接或间接地将三角帆蚌瘟病病毒污染的水引入养蚌池。,珍珠养殖与防治技术,(4)抓住植片环节,非疫区应就地培养植片手,避免植片手大面积流动。植片手进入一个新的养殖场以前,要经过全身消毒工具与手在消毒后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 (5)疫点的转阴措施:已经发生三角帆蚌瘟病的单位如何恢复生产?按照前面所述的要求,彻底消灭传染源之后,采用下述措施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清塘消毒,使用高浓度药物清塘,不但可以杀死野杂鱼等有毒水生动物,而且可以杀灭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是扑灭本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对于无法清洁消毒的水面,如较大的水库、外荡等,根据少量的单位经验,将全部三角帆蚌扑灭后休养23年后,仍然可恢复三角帆蚌的养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