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633321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一轮复习第910课1讲解材料(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第9-10课,2020/7/10,1,2020/7/10,2,一单元(1-3课):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单元(4-6课) 物质观唯物论 实践观认识论,三单元(7-10课) 联系观 发展观 矛盾观 辩证否定观,四单元(11-12课) 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生活与哲学,整体结构图示,前言,美国北部有个小岛,岛上有驯鹿,也有狼,狼是鹿的天敌,狼的存在,鹿就有被狼群吃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牧民们为了保障鹿的成长,就开展打狼运动,把狼斩尽杀绝。在他们看来,消灭了狼,驯鹿就会增多。灭狼之后,小岛一度成了驯鹿的天堂。它们再也用不着竖起耳朵吃草,用不着

2、狂奔逃生了,头数也有所增加。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冬天,天降大雪,由于驯鹿太多,牧草有限,加上驯鹿种群退化,体质下降,一大批驯鹿冻饿而死,鹿的数量大减。从这里,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狼固然捕杀驯鹿,但是,它的作用并非都是消极的。它起着择优汰劣、限制驯鹿数量,防止“鹿口爆炸”、驱赶驯鹿奔跑跳跃,保持生机的作用。没办法,牧民只得重新引狼入岛。不久,狼和驯鹿保持着相对平衡,驯鹿又正常地发展起来。,问题:在这个故事中狼和鹿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对驯鹿的正常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联 系,事物内部,(相互影响),事物之间,(相互制约),根本内容,对立,统一,矛盾,联系,联系

3、,内部矛盾,外部矛盾,发展,内因,外因,源泉,条件,推动,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既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又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考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考点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考点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考点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考点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考考点明晰,五、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1:辩证否定观 考点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考点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考点4:创新的社会作用,【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地位】,从世界观的角度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从方法论的

4、角度看,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在近几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尤其是矛盾分析法在历年高考试题分值占比都较高。 因而在本单元的复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同时要特别注意新增的“辩证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这两个新的考点知识的把握。,本单元在历年高考中的兴奋点,【真题示例】3+2,P220,2,(09年浙江卷29)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

5、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回答29题 29. 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B C. D.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物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含义,只看到蚕丝价格上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没有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只见统一,不见对立,(09年辽宁、宁夏23)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

6、“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 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 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 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 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 A. B. C. D. ,【真题示例】,(09年辽宁、宁夏23)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 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 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 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 废物或资源的

7、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 A. B. C. D.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真题示例】,与题意不符,14,2020/7/10,【考点梳理】,矛盾,(对立统一),对立,排斥 分离,(差异 不同),统一,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生产与消费,“奇迹往往在厄运之中产生。”,“对立面转化”、条件,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考点梳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 1、什么是矛盾 (1)含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这就是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提示】 (1)“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8、(2)“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考点梳理】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方法论: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王安石“点金成铁” 南北朝的诗人王籍在他的一首人若邪溪的五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 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王籍的诗句,好就好在,他深刻的揭示了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惟其夏日蝉噪,

9、方知风声松涛具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安石的改动,所以弄巧成拙,点金成铁,就在于他只看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而不懂的二者的统一。假若山中人欢马叫,鼓炮齐鸣,就不会有蝉噪和鸟鸣了。,比较: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 籍 “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 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结论: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无论离开对立还是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

10、为矛盾,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 1)“依存”离不开对立( 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 2)“转化”离不开对立( 转化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其次:对立离不开统一,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单纯的阴阳鱼图称之为“太极图”,将附带八卦符号的阴阳鱼图称之为“太极八卦图”,外面一个正圆就是太极图,内分黑白两个逗号一样的(术语为阴阳鱼)叫做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内经。简

11、单地说,男为阳,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故而有“男左女右”之说也);上为阳,下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升为阳,降为阴;浮为阳,沉为阴 根据左、上、升、浮、白是属于阳性的,所以左边的一块代表“阳”,且呈白色、向上升浮;同理,右边的一块代表“阴”,为黑色,向下沉降,于是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反“S”形。两个大逗号里面的黑白小圆点,叫做“阳中有阴,阴中有阳”。,(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既指 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 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 关键是把什么看做一个统一体。),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12、。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 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提示】,(09年全国卷1)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

13、“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 B C D,【真题示例】,(09年全国卷1)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

14、深刻哲理是 “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 B C D,【真题示例】,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 相互转化且转化是有条件的,(09年全国卷2 29)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回答282

15、9题。 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的趋安避危 A B. C. D. ,【真题示例】,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 相互转化且转化是有条件的,提示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09年北京38)某班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主

16、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一张柱状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丙组同学讨论时发生了争论:部分同学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部分同学则提出“社会建设更重要,应该加大社会建设投入”。 (3)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真题示例】,认识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经济生活,67页,(1)对立: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他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考点梳理】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内容: 矛盾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