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575164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培训讲学(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每课知识结构,淮北实验高中 王若东,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中央,地方,分封制 (重点),宗法制 (重点),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士等的设立,封侯、伯,特点,作用,内容,破坏,内容,作用,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加强统治,巩固王权,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被破坏,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嫡长子 继承制,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 纳贡赋、朝觐述职,目的,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 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背景,内容,影响,秦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其他措施,确立皇帝称号;

2、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高于县,郡守、县令(县长),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移民等。,积极,消极,促进秦朝国力增强,初步奠定祖国疆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后期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阶级矛盾激化,爆发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而亡。,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臣

3、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才能,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公平公正合理; 选官的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任免权有地方收归中央,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措施,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设内阁,明朝,雍正设军机处,康熙帝设南书房,清朝,趋势,君主专制 空前强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特点,影响

4、,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容易形成暴政,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条件,地理因素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演进,奠基梭伦改革,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顶峰伯利克里改革,评价,进步性对西方;对希腊,局限性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BC4世纪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内 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少数人的民主。,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1、起源:,2、发展:,万民法(BC1C-AD3C初)

5、,3、完成:,民法大全的汇编(AD6C),形成发展原因:,习惯法(BC6C末),成文法(BC5C中) 标志:十二铜表法,公民法(BC3C中),作用和影响:,经过,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罗马政治经济发展、疆域扩大,维系帝国,影响后世,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条件,建立和 发展,议会权力确立发展,权利法案,代议制形成,议会权力扩大,责任内阁形成发展,内阁制形成,运行机制,特点:,政党政治的形成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成功(1640-1688),议会制度的传统(13世纪),君、贵、民合一;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权,作用:,结束专制、稳定秩序、促进经济、提供模式,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6、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背景,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建立,1787宪 法颁布,联邦政府的成立:,发展过程,本质,影响,1789年华盛顿当选总统,独立后面临严峻形势,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直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根本),颁布:1787年 制宪会议,目的:,主要内容:,体现原则:联邦制 三权分立原 则民主原则,评价:,进步性 局限性,联邦制、三权分立,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共和政体,德国君主立宪政体,条件:,经过:,标志:,内容:,影响:,经济、政治、思想,1789年1875年反复斗争,1875年宪法的颁布,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属议会,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前提:

7、,标志:,内容:,认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统一的完成,联邦制,皇帝掌行政权,议会立法,积极性、局限性,两次鸦片战争,鸦片 战争,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 中国的禁烟运动,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开始1842年结束,第二次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目的: 经过: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扩大侵略权益,18561860,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程度加深了,原因:,经过:,签订的不 平等条约,影响:,第10课 两次鸦片战争,结果:,清政府战

8、败,割地赔款,初步建立政权:,天朝田亩制度(前期,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过程,开始标志:,定都:,全盛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失败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政府对峙,1856年西征取得胜利,1856年天京变乱(原因),1864年天京陷落,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后期,1859年),性质、意义:,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失败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新特点:,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任务、水平、对西方认识等,一、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的经

9、过: 3、战争的结果及影响:,二、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第12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根因:日本蓄意侵略,直因: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平壤战役1895威海卫战役,战败、强签马约,(原因、经过、结果),(原因、口号、性质),(内容、危害),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后,国人认识到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背景:,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辛 亥 革 命,保路运动,武昌起义(1911、10、10),高

10、潮:,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内容、意义),结果:,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影响:,准备:,积极、局限、教训,思想:,组织:,理论:,军事:,有利时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爆发:,第13课 辛亥革命,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 运动,中共 诞生,国共 合作 北伐 战争,背景:,经过:,意义:,条件:,标志:,意义:,国共 合作,背景:,方式:,标志:,北伐 战争,背景:,对象:,结果:,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以五四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标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中共一大的召开,使中国革命的面

11、貌焕然一新,必要性、可能性,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呼声,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大革命失败,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1、八七会议”,原因:,长征的胜利及意义:,3、土地革命:,1、背景: 2、过程: 3、意义:,内容;意义;,2、秋收起义,内容 意义,4、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军长征,南昌起义,土地革命,遵义会议:,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经过、结果,大革命失败教训;,起义成功、南下广州、兵分两路,第一枪 开始,内含、实践,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101936、10,内容、意义,抗日战

12、争,日本 侵华,抗战 胜利,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侵华的步骤,日本侵华的罪行,胜利的原因,胜利的意义,全民族 的抗战,第16课 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战场抗战,胜利标志,原因、经过,重大会战、评价,全面路线、百团大战,1945、8、15日本投降,根因、历史和现实原因,局部到全面,中国、世界,第一次、增强了、提高了,依据:,第17课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争取和平 民主阶段,解放战 争阶段,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胜利的意义,胜利的原因,重庆谈判,原因:,结果:,影响:,政协会议,结果:,(45.8-10),(46.1),国民党共产党,双十协定、“未达成协议”,共产党在

13、政治上取得主动,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1、战略防御 (1946.61947.6),2、战略反攻(1947.61948秋),刘邓挺进大别山(标志),4、胜利阶段,(1)北平和平谈判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3)追歼残敌,(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3、战略决战 (1948.91949.1),三大战役概况、意义,双十协定内容,标志,意义,扭转战局,经济前提:,工业革命,资义弊端暴露,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思想来源:,马、恩的实践活动,实践基础:,三大理论成果,条件:,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2),揭示宣告昭示,

1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背景:,经过:,措施:,失败:,意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1871、3、185、28,政治上、经济上,主观上、客观上、根本,尝试、丰富了、经验教训,指导,丰富,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实践),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 俄国(背景),“十月革命 一声炮响” (过程),伟大的开端 (意义),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十分尖锐 一战激化社会矛盾,二月革命到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意义,对俄国,对世界,对人类历史,人民代

15、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建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提出,作用:,背景:,在中共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了新中国,条件:,创立标志:,意义:,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根本政治制度,为奠定了基础,建立原因:,法律依据:,概况:,意义:,国情(历史+现实),共同纲领1954宪法,五个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满足了实现了保证了,有利于,“文革”对民主法治的

16、践踏,(1)对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和人身权利践踏 (2)对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和民主法律制度破坏(3)各项民主制度被中断,原因: 方针: 成果:,(1)重新召开“” (2)政治协商制的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基层民主建设,村民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革原因,表现,根因“左”倾错误的发展、 毛泽东个人因素 林、江反革命集团的利用,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和完善,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革”结束,吸取文革教训,十六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国两制”构想,过程:,关于方针政策(1981),邓小平提出构想(80年代初),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内容:,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中英会谈,联合声明,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