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51464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上课讲义(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向中富,教授,2,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1957年1月交通部公路总局制定: 公路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砖石桥涵施工暂行技术 规范(草案) 公路木桥涵施工暂行技术规范(草案) 使用22年 1979年3月26日,交通部颁布部颁标准公路桥涵 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梁施工第一部正式规范。,3,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 1989年4月19日,交通部颁布JTJ041-89 公路桥涵施工 技术规范。 2000年8月24日,交通部颁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4,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2000版规范实施

2、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及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推进,桥梁建设在跨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及设备方面屡有创新,已涌现出多项具备推广应用的“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如钢筋机械连接技术、真空压浆工艺、纤维混凝土、机制砂、混凝土养护、移动模架等。在特殊地形地质气候条件、高墩、深水基础、海域施工等方面,呈现了很多新的内容。通过大量的施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需要及时总结、纳入这些成果和经验,以利推广,有效地提高我国的桥梁施工水平。,5,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以传统的混凝土预应力梁桥为例,随着墩高及跨径的不断增大,部分影响桥梁质量甚至寿命的因素凸现出来,如预

3、应力控制参数、混凝土徐变收缩效应,原规范中这些方面的条文需要修改,内容需要增加;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广泛使用,有关混凝土原材料、弹性模量的规定需要补充完善。,7,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在规范编制过程中,同时还参考了国外相关资料,借鉴国外桥梁在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建桥材料、配套的施工机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视质量、重视安全、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措施: 日本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 日本道路公团试验方法 道路施工通用管理办法 AASHTO(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的公路施工指南规范 公路工程施工手册,8,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新编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总则,适用范

4、围:新建、改建,大、中修参照执行 新建、改建、扩建 四新技术:成熟并经主管部门批准 可靠的。 安全生产:更加强调,术语,止水帷幕:基坑隔水幕 大直径桩:大于等于2.5米 超长桩: 大于等于90米,从施工难度方面考虑 高强度混凝土:原规范C50C80,新规范C60及以上 高性能混凝土:高耐久性、高尺寸稳定性、高强度 大体积混凝土:原规范现浇最小边长13米,避免25水化热温差,新规 范现浇最小边长大于等于1米,避免水化热温差引起裂缝 结构物的表面系数:冷却面积/体积,原规范84条,本次修订中保留19条,取消65条,新增7条 新规范26条,具体内容,原规范 新规范 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 施工准备和施工

5、测量钢筋 明挖基础 钢筋 沉入桩基础 模板、支架 灌注桩基础 混凝土工程 沉井基础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地下连续墙 钻(挖)孔灌注桩 模板、支架和拱架 沉入桩 钢筋 沉井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 地下连续墙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明挖基础 砌体 扩大基础、承台与墩台 冬期施工 砌体 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拱桥 拱桥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 钢桥 斜拉桥 悬索桥 悬索桥 斜拉桥 钢桥 桥面及附属工程 海洋环境桥梁 涵洞 桥面及附属工程 通道桥涵 涵洞 冬期、雨期及热期施工 安全施工与环境保护 工程交工,附录,由原有28个,调整为17个: 有关预应力筋力学性能的附录全部取消 取消了模板计算附

6、录,实际中应加以注意 增加了混凝土电通量测定、后张预应力压浆、钢丝间泌水率、压力泌水率、充盈度试验、焊接工艺,具体内容,新增具体技术内容: 环氧涂层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真空辅助压浆、无黏结预应力与体外预应力、桩底后压浆、膜袋围堰、钢拱桥、斜腿刚构桥、拓宽改建梁桥拼接施工、大型箱梁整体预制拼装、钢索塔、矮塔斜拉桥、无背索斜拉桥、自锚式悬索桥、波形钢涵洞、涵洞接长、加筋土桥台,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施工准备:由4条增至13条。 强调:熟悉设计与设计交底 现场核实 专项施工技术与安全技术方案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工地试验室 岗前培训 四通一平 四新 现场管理制度,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施工测量:由2条增

7、至15条。 强调:测量方案编制 控制网建立 特大跨径桥梁、跨海桥梁与特殊结构桥梁施工测量要求 等,钢筋,一般规定:由5条增至7条。 强调:可焊性要求、分批检验、存放时间 钢筋连接:由2条增至7条。 取消锥螺纹连接,强调镦粗直螺纹、滚轧直螺纹、套筒挤压 连接; 钢筋绑扎与安装:增加束筋施工要求,模板、支架,原有规范中的拱架、拱圈砌筑等均纳入“拱桥”中 加强了支架构造要求 事实上,模板、支架的设计、计算十分重要,混凝土工程,强化了原材料要求,对水泥含碱量予以规定 强调了大体积混凝土、抗冻混凝土和抗渗混凝土 强调了高性能混凝土 对参合料、外加剂规定更为严格 混凝土配比设计增加了耐久性(抗冻、抗渗、抗

8、侵蚀)指标。 修改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强化了预应力体系建立(管道、钢筋制安、张拉、压浆、封锚等) 增加了对塑料波纹管的规定,提高了压浆材料、工艺要求; 张拉时混凝土强由75%提高到80%,增加弹性模量要求(80%) 增加了同截面同类钢束有效预应力的不均匀度要求(2%) 同束内各根钢绞线的有效预应力的不均匀度也应控制(体现梳编穿质量) 参见:桥梁预应力及索力张拉测控技术(王继成、向中富等,人交) 重庆市公路工程行业标准桥梁预应力及索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 验收规程(CQJTG/T F81-2009),钻(挖)孔灌注桩,强调环保、安全; 强调了岩溶、采空区、软土、冻土等特殊地区

9、灌注桩; 新增大直径、超长桩,对钢护筒、钻机孔及水下混凝土灌注 提出了专门要求。,沉井,增加了泥浆润滑套下沉沉井技术要求。,图452,地下连续墙,增加了抓挖法、铣削法、钻劈法、抓取法成槽技术要求。,明挖地基, 强调基坑边坡稳定性验算和专项技术与安全方案; 强调爆破安全; 强调基坑边坡稳定性监测、环保。,扩大基础、承台与墩台, 新增内容; 扩大基础、承台与墩台身按大体积混凝土要求进行施工; 明确了扩大基础、承台与墩台身施工质量要求; 限制了片石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基础、墩身等圬工受压结构。,海洋环境桥梁, 新增内容; 一般规定: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规范、公路工程混凝土结 构防腐技术规范、海港混凝土结

10、构防腐技术规范执行;施 工风险评估、临时防腐、环保 环氧涂层钢筋要求; 防腐蚀耐久性混凝土要求; 海上钻孔灌注桩要求; 钢管桩防腐; 混凝土防腐; 海上施工安全,冬期、雨期及热期施工, 增加雨期、热期施工; 一般规定:强调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制定相应技术方案、掌握气温、 雨雪、风暴、汛情,制定应急预案 雨期施工:降雨集中季节应按照雨期施工要求施工,基础施工要求、 混凝土结构施工要求; 热期施工:昼夜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时应按照热期施工要求施工,混 凝土工程施工、砌体施工,安全施工与环境保护, 新增内容; 一般规定:强调施工安全和环保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 安全施工:预案、施工场地和临施、机具于作业人员

11、、水 中平台、高空作业、水上作业、用电、起重吊装、防火、 季节性施工、爆破、高原、高寒及沙漠施工; 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和流失、空气和噪声污染、文物、 自然生态,预应力施工,旧桥规(P131、134): 表12.9.2-1先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和表12.10.3-1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中持荷时间为“持荷2min”。 新桥规(P56、59): 表7.7.3-1先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和表7.8.5-1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中持荷时间为“持荷5min”。 规程(P9): 表5.0.8-1先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和表5.0.8-2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中持荷时间为“持荷5min”。,预应力施工,旧桥规(

12、P127): 12.6.6 预应力筋编束 预应力筋由多根钢丝或钢绞线组成时,同束内应采用强度相等的预应力钢材。编束时,应逐根理顺,绑扎牢固,防止互相缠绕。” 新桥规(P50): 7.2.7 预应力筋由多根钢丝或钢绞线组成且当采取整束穿入孔道内时应预先编束,编束时应将钢丝或钢绞线逐根理顺,防止缠绕,并应每隔11.5m捆绑一次,使其绑扎牢固、顺直。 规程(P6): 4.1.4 预应力筋下料完成后,应用梳板或相应锚具梳束、编束,逐根理顺,并绑扎成束,严禁相互缠绕;对用连接器接长的预应力束,以及合龙后的贯穿长束,绑扎间距宜控制在1.01.5m之间,严禁用电弧将预应力筋焊接成束。,预应力施工,旧桥规(P

13、133): 12.10.2 预应力筋可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或之后穿入管道,对钢绞线,可将一根钢束中的全部钢绞线编束后整体装入管道中,也可逐根将钢绞线穿入管道。 新桥规(P57): 7.8.3 宜将一根钢束中的全部预应力筋编束后整体穿入管道中,整体穿束时,束的前端宜设置穿束网套或特制的牵引头,应保持预应力筋顺直,且仅应前后拖动,不得扭转。对钢绞线,可采用穿束机逐根将其穿入孔道内,但应保证其在孔道内不发生相互缠绕。 规程(P7): 4.2.6 穿束应整束穿入,可前后拖动,不得扭转。对于长度大于100m,钢绞线根数大于12的预应力束,宜采用能确保整束穿束的辅助工装。,预应力施工,新桥规新增规定(P64)

14、: 7.12 质量控制与检验 7.12.2 对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时,宜对多台千斤顶张拉时的同步性、持荷时间、锚下的有效预应力及其均匀度等进行质量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采用两台以上千斤顶实施对称和两端张拉时,各千斤顶之间同步张拉力的允许误差宜为2%。 2 张拉至控制应力时,应按本章第7.7节和第7.8节的规定,保证千斤顶具有足够的持荷时间。张拉控制应力的精度宜为1.5%。 3 张拉锚固后,预应力筋在锚下的有效预应力应符合设计张拉控制应力,两者的相对偏差应不超过5%,且同一断面中的预应力束其有效预应力的不均匀度应不超过2%。,预应力施工,规程(P12): 6.2.1 一般项目 2 预应力

15、张拉跟踪控制 1)张拉施工时,应对张拉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 2)张拉跟踪控制频率:一般桥梁不宜少于10%;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不宜少于20%;合龙段不宜少于20%。 3)多顶张拉同步性控制精度为2%。 4)张拉控制应力精度为1.5%。 5)张拉至控制应力后,应保证足够的持荷时间。 6.2.2 关键项目 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5% 各束有效预应力同断面不均匀度2%,33,精细化施工,做好施工设计; 对施工过程实施可靠管理; 坚持人财物的合理投入; 正确采用“四新”; 保证合理的施工周期; 加大监管力度,坚持精细化施工,保证桥梁施工质量,精细化施工是工程质量的根本保障,细节决定成败 提高施工质量必须坚持质量标准,严格过程控制,即做到施工管理过程化、过程程序化、程序精细化 施工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及现代化施工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施工,精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 按照系统论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