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09572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文解字序》及翻译复习过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文解字序及翻译精品文档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注释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

2、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 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神农

3、氏:传说中的 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

4、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翻译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

5、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原文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

6、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注释周礼:周代的制度。所引文意,见大戴礼记保傅。保氏:官名,掌管教育。国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用字方式。诘诎:意思是弯弯曲曲。谊:同义。撝:同挥。 翻译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

7、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原文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

8、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轨 ,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注释太史籀:太史,官名。籀,人名。与古文或异:与壁中书(详后)有些不同。六 经:儒家的六种经典。包括:诗经、尚书、易经、仪礼(汉代后换为礼记)、乐经、春秋。厥意可得而说:那些古文的字义还能解释。力政:政通“征”。恶():憎恨。害己:妨碍、损害自己。异亩:一亩的面积不一 样。如周制六尺为步,百步为亩,秦孝公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亩。车涂:指车路的宽度。轨车轮间的宽度。翻译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

9、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原文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注释秦文

10、:即小篆。仓颉篇:已佚,现有王国维辑本重辑仓颉篇。中车府令:主管皇帝车马的长官。爰历篇已佚。胡毋敬:复姓。博学篇亦佚。汉人将三书统称仓颉篇或三仓。或颇省改:有些多多少少的省略变动。这种变动大约有减少笔画和调整部件位置两种情况。官狱职务:行政和诉讼事务。隶书:把小篆心圆多曲线的笔画,简化为平直方正的笔画。隶书是汉字形体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汉书 艺文志言隶书之名因“施之于徒隶也”。约易:简单易写。翻译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

11、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原文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注释自尔:从那时。刻符:专用在符信上刻写的字形。虫书:又称鸟书、鸟虫书,字中有的笔画的起始、结尾,画饰为鸟头、虫身之形,一般用于旗帜。摹印:用于玺

12、印。署书:用于封签、题名。殳书:用于镌刻在兵器上。以上后六种,就文字体制来说,仍是小篆,但具有美术字的符点。草书:它实际上不是一种字体,是为便利书写的一种副书。尉律 :关于廷尉的规定。秦朝掌管刑律的官叫廷尉,简称尉。讽、籀都是读之义,指会认读。所以的是小篆。郡移太史并课:郡县转送太史令,把认读小篆九千同八体字合并考试。不正:不正确。举劾:举,提出来;劾,批评。不课:不考试。小学不 修:不研究文字学。莫达:不能通晓。翻译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

13、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原文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注释从受之:跟着“通仓颉读()者”学习。礼等:爰礼等。元士:魁首。训纂篇:字书

14、。60字为一章,34章,2040字。书已不存,清冯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汉书艺文志:“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廷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篆篇。”略存:大略保存下来了。翻译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原文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

15、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曰左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注释亡新居摄:指王莽摄政。王莽代汉后国号称“新”,“亡”指它被刘秀所灭。“亡新 ”犹言“伪新”。应制:奉皇帝之命。六书:六种字体。与文字构制的“六书”不 同。左书:左即“佐”意。以“佐”相称,知当时法定的标准字体仍为小篆。 鲁恭王:汉景帝之子刘余,封国在鲁,谥号为恭。他为了扩大王府,拆毁了一些孔府房屋,在夹壁中发现一些前代藏书。字体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称“蝌蚪文”,又称“孔壁古文”。实际是六国文字。鼎彝:鼎是炊具,彝是酒器,泛指青铜器。铭:铸在青铜 上的铭文用字。汉字更远的历史状况虽不可再见到,但详情的大略可以做些解说。 翻译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