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45550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发表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申报中学高级职务论文申报学科:初级中学生物单 位:盘县柏果镇中学姓 名:余敏会标 题: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试论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摘 要:通过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活动,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有指导的观察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思维能力、记忆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物科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培养、途径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

2、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我觉得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的人们。”可以说,观察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手段,是踏进科学殿堂的起点。在现代和未来社会,学会观察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制定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识别动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还是在教室和实验室内观察标本、模型和解剖动物,都必须采用观察的方法。应该说,进行生

3、物科学研究,随时随地都要应用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是时时刻刻都要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物科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多条途径和多种方法。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人的周围环境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因此,人要从周围环境中优先分出要感知的对象。在没有明确的知觉任务时,对对象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和任务以后去知觉某一事物,知觉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特别是年龄较小,年级较低的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知觉的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注意力往往容易被无关的部分所吸引。因此,组织学

4、生观察以前,一定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教师必须说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并且经常提醒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对象上。例如:观察高中生物课本中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时,可提出几个小问题并写在黑板上:此食物网包含多少条食物链?此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各有哪几种?此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几个营养级?蛇与猫头鹰有什么样的种间关系?猫头鹰共占有哪几个营养级?若猫头鹰被大量捕杀后鼠的数目有何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目的、任务十分明确,观察效果非常好。二、要实事求是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观察、实验和其它生物学研究,这是中学生物课程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5、。教师在全部生物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逐步学会真实地、系统地、周密而精确地进行观察,强调应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填写记录、实验报告以及绘生物图,而不允许照抄生物教科书中的课文、实验指导和照课本中的插图绘图。否则,将影响生物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的形成。 三、教师要积极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增加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师一定要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动植物和大自然,以此作为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不辞辛劳地去采集、培养、制作,为学生准备和提供大量的观察材料。为了事先准备好各种观察材料,生物教师在一个学期开学以

6、前,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要根据生物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及讲清楚生物教材内容的需要,列出应该准备的观察材料的清单,而且要密切配合好教学进度,结合当地物候情况,制定好采集时刻表,不要错过随季节准备观察材料的时机,以便在上课以前作好准备。观察材料的准备工作,可以组织学生协助教师准备。有的观察材料事先布置学生自备,要选择本地常见的种类。在讲这部分内容的前一天,让学生去采集新鲜的材料。有的观察材料则要比教学进度提前几个月或几周就要采集来。例如:昆虫和桃花就要提前在合适的季节采集。不容易采集到的材料需要制成标本永久保存。 四、指导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

7、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和用具。在学生观察之前,要向学生指出观察的内容和重点。观察的步骤和顺序要求学生做到先看整体,后看部分,先看上面,后看下面,先看前面,后看后面,先看外面,后看里面。观察的用具和方法可以先用肉眼观察,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可以用显微镜观察,这要根据观察的材料和要求来定。例如:在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按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观察,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蝗虫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器官名称及其数目。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有清晰的感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为了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向学

8、生印发“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包括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项目。在观察提纲中,要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填写观察记录。在观察结束时观察记录也就填写完了。这样的观察提纲,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初步的观察、记录的能力。3指导学生应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观察”。例如:观察对虾和河蟹的外形,观察蚕蛾和采粉蝶的外形与生活史。通过对比观察,要求学生找出乍看相似,而实际存在的不同特点。或者初看差别很大而实际存在的基本相同的地方。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观察,抓住重点和关键,而且记忆牢固。4一般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对于每次观察的

9、难点。例如:蝗虫的心脏和马氏管要看清楚比较困难,需要教师采取个别指导的方法解决。教师可将解剖好的蝗虫作为示范标本,具体指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找到蝗虫的心脏和马氏管。5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分发材料观察和演示观察的方法。教师可将观察材料连同放大镜同时发给学生,让他们边听讲边观察。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课堂上演示标本,显微镜演示观察和多媒体观察等方法。6创设问题情境。观察之前,提出与观察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在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活动挂图之前,问:人体是由受精卵一个细胞经多次细胞分裂等过程发育而来,那么组成人体的一个体细胞与受精卵这

10、一个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变化(减少、增多还是不变)?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告诉学生应为“不变”。又问:细胞怎样分裂才能保持染色体数目不变?这时再演示活动挂图,学生观察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留下较深的印象。在学生观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前,问民部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和“一山不容二虎”中各自隐含着哪些生态学知识?经过与学生讨论,再让他们去观察能量流动图解,最终归纳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规律。实践证明,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遵循的原则为:问题要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否则,是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五、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眼、手、脑

11、并用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即真正做到眼、手、脑并用。例如:蚯蚓大部分体节上环生着刚毛,刚毛不容易看清楚。因此,要求学生用手摸摸蚯蚓的体表,使学生确实感到刚毛的存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蚯蚓是如何借助刚毛运动的。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观察时积极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4诸如:这是什么形态结构?它有什么功能?这种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说明了这种动物或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如何?仅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动手做,手脑并用,而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对生物的直观观察与抽象思维

12、结合起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感性材料到抽象思维,这样形成的正确概念、判断和推理才能印象深刻。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两个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此同时,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做生物实验,采集和制作标本,饲养小动物,嫁接植物、栽培植物,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观察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两个渠道,并且使这两个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有指导的观察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思维能力、记忆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