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恒山记》原文、译文与赏析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29042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霞客《游恒山记》原文、译文与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徐霞客《游恒山记》原文、译文与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徐霞客《游恒山记》原文、译文与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霞客《游恒山记》原文、译文与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霞客《游恒山记》原文、译文与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霞客游恒山记原文、译文与赏析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十一日,风翳(y)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

2、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危高崖、登绝顶。还hu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 y,参差不齐的样

3、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ng)丽明丽,俯瞰(k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

4、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

5、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

6、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

7、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

8、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

9、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

10、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写作背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

11、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

12、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