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7209588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美学导论第1讲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旅游审美的勃兴: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人性的觉醒 盛唐游美风格:场景的靡丽 宋元明清:壮阔的漫游画卷,第一讲2,2,孔 子,孔子的游历、游览、游学、游仕 34岁时到京师洛邑(今洛阳)观览,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chang)弘,眼界大开,奔于齐、鲁之间 55岁时,携带弟子出游列国,经过卫、匡城、宋、郑、陈、蔡、楚等,历时14年颠沛流离的羁旅生涯。 “登泰山而小天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3,读书人志在四方,外出谋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而认定孔子是封闭的旅游观,这是对孔子旅游思想的片面理解。

2、 孔子还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 “士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子路)。主张读书人不留恋家乡和安逸的居室生活,如果仅仅熟读诗书,不能应对四方,也是无用的。 孔子十分向往远游,乐于远游,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最具游观意义的是他的诸如“游乎缁维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及游少源之野、登景山、戎山 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孔子的美学思想:山水比德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智者动,仁者静

3、,智者乐,仁者寿” 乐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便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据,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侧,似智;其赴万切谷之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个让,似包蒙;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观大水,必观焉尔也”。刘向在说苑杂言 乐山:“夫山者,岿然高,岿然高,则何乐焉?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蓄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此仁者之乐于山者也”。 尚书大传 乐水,是由于水的丰富变化,象征德、仁、理、义、智、勇等人文精神,乐山,是景

4、仰山的博大和无私奉献的胸怀。,5,孔子观水,6,孔子的旅游审美观: 尽兴游畅中从政理想的追求,通过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达到为官从政。一次,子贡拿着一块美玉问先生,是把它藏在匣中,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它。孔子似有些急不可耐地说:“卖了它!卖了它!我正等着识货的人来买哩。”(“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孔子的周游列国就是寻求贤明的君主能任用他们,实际是一种政治上推销自己的方式。另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先生坐,有一段关于为官治国的讨论。孔子的开场白说,不要因师长在座而拘束,有何想法可畅所欲言,,7,从这里同样可见出孔子师生一行急于为官从政的心理。游仕也即是宦游的一种

5、,从孔子师生周游列国始,历代士子恰如苏轼所云:“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游金山寺),这正可看作是孔子周游从政思想的注释。,“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现在有人要任用你们,那你们会怎样做呢?”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8,在无拘无束的游乐中体现出仁政理想。就在那次座谈中子路主张让人民勇敢,明白一些道理;冉有只能让人民饱暖,礼乐教化他办不到;公西华仅满足于自身充任类似于小司仪似的小相。最后,孔子问曾皙,曾皙回答:“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位有些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便说道:“暮春三月,脱下冬装,换上了春天的单衣

6、,相约五六位青年,六七个少年童子,在沂水里洗澡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放声高歌,然后一路唱着歌尽兴而归。” 孔子听后,长叹一声说道:“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在谈论志道之策时,孔子竟然同意一种放浪于山水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游乐,对此,他的弟子们很不理解。曾皙当时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只是一种想法,其目标是创造社会平等、祥和,使人民生活安康、快乐,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这样一幅人生理想图画的确值得追求,这符合孔子一贯的仁政主张,自然得到孔子的赞同。,9,“游于舞雩之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游艺和投身于大自然中,在无拘无束中达到治国的

7、政治理想,也正是孔子最高的人生境界。正因为审美和艺术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孔子认为,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游历与大自然中的审美境界。从这当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旅游审美与生活、事业间内在关系的把握。由此也可以说,孔子已奠定了中国人从游美中追求人生理想和国运昌盛的基点。孔子的游美思想是在赏心悦目的畅快中包容着经国济世的大业。,10,吾与点也,11,孔子总的行游观: 在游学、游仕中兼济天下 从游美中追求人生理想和国运昌盛,“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把出游作为失志时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是孔子的另一个思想。 李白所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是最好注释。 游学、游

8、仕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通常的表现,出门求学;上京赶考;走马上任;视察民情;巡视乡里;离任雕任;贬谪流放;告老还乡等。李白、杜甫、王安石,12,屈 原 的 放 逐 之 游,爱国忠君,遭陷害而放逐,去国云游,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公元前294年,楚怀王二十五年,屈原第一次被迫离开楚都郢,北渡汉水,在汉北楚边境的深山密林和崎岖的小路上踯躅徘徊,夜不成寐,辗转反侧,魂梦萦绕故都,心情非常痛苦。他的第二次放逐是公元前286年,楚襄王十三年,是年屈原54岁。这时的屈原报国无望,处于极度悲拗之中,驾舟离开郢都后,“西浮望郢”,“顾龙门而不见”,恍恍惚惚“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任凭船儿漂泊在江面上

9、,下游是不尽长江,上游是广阔的洞庭湖,“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13,屈原的游美风格:悲怆而愤怨,他曾在安徽陵阳(今青阳县九华山地区)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便穿过安徽进入湖北的鄂渚(今鄂州市)。在此生活多年还不能返郢,他只得继续浮游。他从鄂州向西南进入湖南,游至沅江边,改乘舟沿沅江逆流而上,“朝发在陼(今湖南常德市南)兮夕宿辰阳(今湖南辰溪)”,然后弃舟登岸来到湘西南溆浦(涉江)。 面对残破的祖国河山,内心的痛苦无可名状。但屈原一刻都没有忘怀祖国,仍坚信返回故国的愿望,于是北上洞庭湖,转入湘江,到达汨罗江畔玉笥山以东的南阳里,并在玉笥山卧虎形山丘上作离骚。

10、此时秦将白起率兵攻破郢都,复兴楚国的愿望完全绝望了。屈原写完离骚最后一章,便沿汨罗江西去,在离玉笥山15公里的罗渊徘徊良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屈原怀沙自沉,以死来坚持理想,献身祖国。,14,屈原的放逐之旅是痛苦而悲壮的,一路上其悲壮而表达振兴国家之宏愿的收获可谓丰硕和不朽。南国绚丽而多姿的山水、古朴浪漫的民风、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陶冶着屈原的情操,增长着屈原的创作才能,丰富了创作内容;社会的黑暗、民生的苦难、贬谪而颠沛的生活,磨炼了意志,坚定了理想,激发了爱国热情,从而写成了感物吟志、纪行述怀的千古绝唱。其审美的情感凄恻而锦丽,恢宏而

11、放逸。他情寄山林,以投水明志。,15,屈子行吟图,哀民生之多艰, 恐皇舆之败绩 亦余新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跪敷衽以陈辞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16,屈原风格的影响: 贬谪而独善其身,后世仕官失意政治,遭贬而远游,屡屡借大好河山抒吐忧郁、高洁抑或愤懑的心绪,所谓“身在江海之上,心悬阙之下”成为贬谪仕宦普遍写照。 刘长卿所吟“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宜宅)。,17,柳宗元被贬永州,尽管游西山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然而心情仍排解不开放逐后的忧伤寂寞、孤独苦闷,“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

12、宜。”正是游览中的感怀。 初唐的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中唐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刘禹锡,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抗历不屈“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些仅是唐代几位贬谪诗人游历观览的情感世界,其他如韩愈、苏东坡、黄庭坚、范仲淹、王阳明都是有类似经历的游美高士和大家。,18,庄子的游美思想:逍遥山林,逍遥的游心:“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 庄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那不辨涯涘的黄河秋水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但在北海面前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13、。“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这种“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敌”的无限时空才是天地之大美(庄子秋水)庄子的自然美论是超脱于视听感官愉悦而达对宇宙万物作心灵体认与感悟的至美、大美境界。 闲游江海的朴素之美,游于栗林的忘真之美,瞻然无极而从之众美等等,都是庄子在心游或身游中构建的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美学空间。可见庄子游的主体是心而不是身,游的含义主要指精神逍遥,通过神话、寓言等形式表达了庄子自然主义、无治主义、浪漫主义的心灵空间。,19,庄子:逍遥林泉而心游万仞的闲适,庄子的“游”首先是他根本的人生态度,是他以纯粹的、超功利、无目的、非思辨的自然而自由的精神活动。庄子从

14、对有限的人生与人世的否定和对无限自由的精神追求出发,提出了“游”的人生态度。在大宗师中他说:“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强调的“游”,是“游方之外”,是“与造物者游”,他借孔子之口指出他与孔子的区别是:“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20,他还屡言: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遥游)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 “浮游乎万物之祖”(山木), “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等等。 诸多言论都说明庄子的“游”是超出人世,“游心”于宇宙自然,是他借以超越有限人生,达到无限精神境界的追求。,21,其次,庄子强调的“游”,摈除了一切得失、

15、是非和善恶观念,追求“真人”、“至人”的人生境界。诸如“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等等,均含此意。在田子方一文中,庄子借孔子向老子请教什么叫做“游”来表达观点。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22,庄子一生安贫乐道,追求“至美”、“至乐”的“真人”、“至人”境界。“真人,可以“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熟”;“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悄然而往,悄然而来”。“至人”可以“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还在天运一篇借老子之口启悟孔子:古代的至人,只

16、是借路于仁,暂住于义,游乐于逍遥的境域,生活在简略的境地,立身于不施的园地,逍遥而无为。以此探索内心真实的邀游,就是庄子一生的“采真之游”。 庄子是将有限的人生回归自然,以有涯随无涯,实现了美的皈依,是道家美的无言。庄子的逍遥游乐,可以说是人的精神得以自由的审美畅想曲,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境界,是人的本质、人的理想的体现。,23,与琴酒俱适,纵烟霞而独往,超越有生之涯,逍遥于天地之初的采真之游,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郁郁而不得志的才俊高士,他们或冷漠仕途,拒绝当官;或身处官场而心游玄奥,亦官亦游之士。从魏晋的嵇康、阮籍、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陶弘景,初唐的四杰与王绩,之后的王维、孟浩然,宋代米芾、明清唐寅、徐渭、李贽、郑燮、袁枚、扬州八怪等等。他们放情林壑,与琴酒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几乎都有将聪慧才智与济世豪情寄托于山林的人生乐趣,抑或亦是人生的悲歌。,24,先秦三种主要的游美风格 也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 旅游审美的三种典型,1.孔子:积极入世参与政务的知识阶层 2.屈原:参与政务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