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24495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同步测控名师导航要点导学1.司马光及资治通鉴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了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前后共1 300多年的史实,按照时间顺序,编成一部294卷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体大思精、录事全面可信,且通古今之变,拾遗补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读之书;又因该书考评前朝的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使资治通鉴一书更具特色,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享有很高声誉,对后世史学影响很大。它在文学上也不失为一部优秀著作。鉴于司马光的巨大成就,人们把他同司马迁相提并论,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2.宋词及其代表人物宋代文

2、学在继承唐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词的发展进入繁荣兴盛的时代。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拓展了词体的领域,开创了豪放的词风,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乎尘垢之外”。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她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她的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辛弃疾是位传奇的英雄,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阔大的场面、战斗的雄姿、激愤的情感,充满炽烈的政治热情,体现出纯熟的艺术技巧。3.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关汉卿和马致远等。关汉卿

3、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剧作家,生活于金末元初。关汉卿一生共写了60多种杂剧,留传至今的有10多种,极具悲剧色彩的窦娥冤是他的杰出代表作。他的作品比晚于他三个世纪之久的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几乎多了一倍,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国界。有鉴于此,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问题探究问题1:查阅北宋的相关资料,探究一下,在人们的脑海中是一个孱弱王朝的北宋,为什么会出现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探究思路:中国有“盛世修史”的传统,资治通鉴的出现,象征着史学的繁荣,北宋除去军事上的短暂失利之外,具备了相应的稳定的政局、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教育和科技等条件。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

4、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的冲突中,多数处于劣势。北宋王朝自初期起就出现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阶级矛盾的尖锐冲突等现实问题,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于是他们便把目光转向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这是资治通鉴问世的根本原因。北宋的教育制度更为完备,科举制度更为理性,形成北宋时期文化普及程度较高、官员总体素质较高的典型的文官政府的特征,这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批人才的储备。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治学严谨,使该书具有取材详实可信、叙事明晰的特点。同时,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收藏,这就扩大了文

5、人学者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著书立说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资治通鉴获得成功的客观条件。问题2:元杂剧是一种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它的形成,奠定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也表明了贴近百姓生活、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开始成为主流。文学本来是上层社会读书人的专利,为什么到元朝时能够与平民百姓的生活相结合,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什么必然联系?探究思路: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生活实践,既然能够写出反映平民百姓的作品,说明艺术家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元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既是一个空前统一的王朝,又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元代,一方面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注重教育,另一方面

6、,又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在受压迫的广大民众之中,文人的处境也很不幸。隋唐以来,文人的出路主要在科举;而元代的科举,废立无常,这就断绝了文人的出路,使他们沦入社会的底层,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元代知识分子中的多数人,无论是走上仕途的或生活于民间的,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压抑之下。于是,其中的某些人便从事与人民大众关系密切的戏曲的创作乃至演出,从而不自觉地实现了文学与平民百姓生活的结合。精题精讲例1 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C.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D.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思路解析: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渴

7、望收复河山、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也是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答案:D黑色陷阱:所谓时代特征是指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时代的特征。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也都曾为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所反映,具有较强的干扰性,但是在两宋之交,实现国家统一才是最重要的主题。例2 资治通鉴记述的历史时期是A.战国到五代B.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C.战国到北宋D.春秋到五代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时间的准确记忆能力。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分晋到五代末期共1362年的历史。答案:A绿色通

8、道:历史学习中容易碰到繁多的时间概念。记忆这种时间概念可以采用谐音法、联想法、歌谣法,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些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来进行记忆。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 宋朝史学有了新的发展,资治通鉴是一部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断代史D.编年体通史思路解析:资治通鉴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答案:D2. 资治通鉴一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司马光C.苏轼D.关汉卿思路解析:资治通鉴一书的作者是司马光;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注意加以区别。答案:B3. 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诗歌B.散文C.

9、词D.小说思路解析: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不同,我们习惯的称为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答案:C4. 下列属豪放派词人的是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陆游A.B.C.D.思路解析:宋词主要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李清照则属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答案:B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词的作者是.柳永.辛弃疾C.苏轼D.李清照思路解析:这首词是李清照痛斥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名句。答案:D6. 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杰出女词人是.文成公主B.王昭君C.李清照D.武则天思路解析:李清照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杰出女词人,不同的经历,使她的词前

10、后风格不同。答案:C7. 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一直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宋代词人是A.岳飞B.辛弃疾C.李清照D.文天祥思路解析:辛弃疾出生在南宋,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但是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使他志不能伸,于是经常在词中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答案:B8. 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A.京剧的出现B.元杂剧的出现C.豫剧的出现D.瓦舍的出现思路解析: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答案:B9. 散曲起源于A.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B.古代的巫祭C.原始宗教歌舞D.宋代的说唱艺术思路解析: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

11、曲和少数民族音乐。答案:A我综合 我发展10. 请把题中相应的空缺填充上。人物类别主要成就史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苏轼宋词宋词豪放派词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李清照宋词关汉卿窦娥冤答案:如下表所示。人物类别主要成就司马光史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苏轼宋词豪放词人,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宋词豪放派词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李清照宋词婉约派词人,如梦令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11. 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请回答:(1)这是哪位文学家的名句?(2)他的词的特点是什么?(3)“三国周郎

12、赤壁”指什么事件?(4)现代诗词作家中谁和他词风类似?你能默写出他们的一些词句吗?请试着写一下。思路解析:材料所选的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对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大家也应当是比较了解的,所以(1)(2)(3)问不难回答,第(4)问稍有难度,如果曾学习过毛泽东的诗词,稍加联系也能答出。参考答案:(1)苏轼。(2)豪迈奔放。(3)赤壁战役。(4)毛泽东的诗词,风格豪放,气魄宏伟,与苏轼的词风类似,像他的沁园春雪清平乐蒋桂战争水调歌头游泳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作品。12.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故事情节和“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的台词都出自哪一戏剧?作者是谁?

13、作者写这些情节和台词,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解析: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戏剧台词,应该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第一、二问比较容易答出。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正是社会的无比黑暗,才能出现剧中不合常理的情节和剧中人物无比愤怒的呐喊。参考答案:窦娥冤。关汉卿。深刻揭露了元代“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现实,表达了民众怨愤反抗的情绪。我创新 我超越13. 你能从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中找出几个值得借鉴的历史事件或值得学习的历史人物吗?请你说说看,为什么这些历史事件值得你借鉴或历史人物值得你学习?答案:略共同成长合作共赢课题:宋词朗诵会选择喜爱的宋词作品,邀请教师做指导(从作品的

14、时代背景体会意境,从词的音律中把握情感),最好配以音乐、灯光、背景,选择好主持人,举办一次宋词朗诵会。读书做人 苏轼取江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曾请他到府上饮酒话别。临别时,王安石说自己多年来得了“痰火之症”,必须用阳羡茶才能治愈。如今阳羡茶已有,独缺瞿塘峡之水煎泡,方可奏效,托苏轼代取。苏轼答应而去。从四川返回时,途经瞿塘峡,苏轼被三峡幽丽的风光迷住了,早把王安石的取水之托忘得一干二净。瞿塘峡人称“中峡”,过了中峡,苏轼才想起王安石的嘱托。苏轼是位洒脱的人,心想上、中、下三峡相通,本为一江之水,有什么区别?再说,王安石又如何分辨得出?于是汲满一瓮下峡水,送到王安石家。王安石大喜,当场煎水泡茶,将一撮阳羡茶投入白瓷宝窑碗中,过了好久,方现出茶色。王安石眉头一攒,问苏轼道:“这水,取于何处?”苏轼慌忙搪塞道:“是从瞿塘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再看了看茶汤,厉声说道:“你不必骗瞒老夫,这明明是下峡之水,岂能冒充中峡水!”苏轼大惊,急忙谢罪,并请教王安石是如何看出破绽的。王安石说:“上峡之水性急,下峡则缓,只有中峡水缓急相半。太医以为老夫此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茶味太浓,下峡水煎则太淡,只有中峡水适中,恰到好处。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便知是下峡水了。”想一想一件看似简单的任务,如果不细心就会做错。你从苏轼的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