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267943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语言运用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

2、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

3、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大国

4、”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

5、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

6、论来逐步解决。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学。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

7、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3.对文本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学“大国”“ 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

8、”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 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

9、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

10、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二千石:指郡太守。移:旧时公文的一种。谳(yn):审判定罪。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更:更改C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论:论罪,判定罪行D

11、正监以为博苟强 强:逞强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3分)( )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博本武吏,不更文法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视事数年,大改其俗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

12、。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5分) 译文: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5分)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8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

13、合具体词语简析之。(5分)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苏轼赤壁赋)(3)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麦 子何俊锋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篮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

14、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外的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想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