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写作学教程.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267201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写作学教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普通写作学教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普通写作学教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普通写作学教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普通写作学教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写作学教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写作学教程.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写作学教程(教案)第一章 文章的性质与功能一、文章的性质与种类:1.文章的性质: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达到书面语言形态。2.文章的分类:可分为普通文章和应用文章两类,普通文章可分为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应用文章可分为私人文书和公务文书两大门类。二、普通文章表现事物的方式及其社会作用1. 方式:(1)以个别反映一般;(2)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3)用直述的方式进行表达:事实语基,文理通畅;逻辑严密,表述简要;观点突出,有的放矢。2. 社会作用:(1)认识作用真(2)教育作用善(3)审美作用美(4)实用价值用(5)消遣娱乐作用乐第二章 写作的

2、基本特点与规律一、基本特点:1.个性性;2.综合性;3.实践性;4.创新性;5.目的性。二、基本规律:1.物意文双重转化律;2.多元因素统一律;3.点化调整渐深律;4.知行结合通变律。第三章 作者的素质、能力与责任一、作者的素质与能力:1. 作者的素质:气质;性格;兴趣。2. 作者的修养:思考;文化;表达。3. 作者的能力:观察;想象;思维;语言。二、作者的责任:把优质的精神产品奉献给读者,要求以正确的世界观、崇高的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品质、健康的思想感情和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影响读者。第四章 写作技巧一、写作技巧的重要性1. 技巧在写作中的地位:它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多个阶段、各个环节,是作者艺

3、术素养与写作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写作活动中至光重要。2. 技巧的特点:(1) 稳定性;(2)互渗性;(3)创新性;(4)审美性。三、写作技巧举要:1. 构思与布局:第1页(1) 构思:对文章的模样构想出一个概况。是一种指向性的思维过程;是作者内心与外境交融的心理流程;构思过程充满着多别性特征。(2) 布局的方法:正反对比法;博引作证法;一字立骨法;从一到多法;移步换景法;欲擒故纵法;欲扬先抑法;喻托寄信法;往复叠进法;举纲张目法;逻辑归类法;分条切割法等。2. 定位:确定文章的体制样式普通文章的基本样式可划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3类。定位的技巧应按:模仿借鉴创新的规律来学习、提高。3. 选技

4、:(1)点与面;(2)粗与细;(3)虚与实;(4)隐与显; (5)断与续;(6)疏与密;(7)张与弛;(8)谐与庄。4. 谴言:作者在完成构思后用语言来传达构思成果使之物化的实践操作过程。选择性,造境、暗示、变态等。四、技巧的研究和学习:1. 从研究生活学习技巧;2. 从研究别人作品和经验中学习技巧;3. 在写作实践中学习技巧。第五章 观察与采访一、观察1. 含义:指有目的、有辨析地看的同时,调动其他感官,感知、认识客体,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2. 观察的步骤与要求:(1) 步骤:选好观察对象,确立观察重点;调动作者的感官,占有丰富的表象;分析比较,掌握细微差别;积累观察结果,贮存写作素

5、材。(2) 要求:准确、全面、精细。3. 观察的方法:(1) 定点观察法;(2) 移位观察法;(3) 比较观察法;(4) 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4. 观察能力的培养:(1) 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观察概貌、层次、差异。(2) 培养观察能力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主动性原则;专一性原则;持久性原则;应用原则。二、采访1. 采访程序: (1)采访前的准备:思考、材料、知识、物质。 (2)采访:问、听、看、记、想5个基本环节。2. 采访方式:(1) 口头;(2)现场;(3)蹲点;(4)随队;(5)间接;(6)书面;(7)提问式;(8)电话。第2页3. 采访应注意的问题:(1) 要讲究谈话艺术:和蔼、亲切、

6、有分寸等。(2) 要充分发挥五官和四肢的作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3) 要重视心理分析、注意表情观察。(4) 要善于掌握提问方式。(5) 要注意提外线索。(6) 自始自终要精神集中。(7) 要记好采访笔记。第六章 检索与整理一、图书馆检索(一)文献检索的意义1. 文献资料的概念:包括报纸、期刊、书籍、手稿、图表、图片等一切记录和传播人类知识的信息载体。2. 文献资料的类型:一次、二次、三次文献。3. 文献资料对于写作的意义。(二)文献检索的工具1.书目; 2.索引; 3.年鉴。(三)文献检索的程序1. 明确检索的目的;2. 选用检索工具;3. 选择检索方法:追溯法,常用法;循环法。4. 确定

7、检索途径:书名,?者,分类,主题等途径。5. 查阅原始文献。二、网上检索1. 因特网简介:既是多媒体通讯媒体,又是巨大的信息资料库。2. 网络术语:(1) IP地址;(2) 域名;(3) WWW;3. 检索工具:(1)浏览器; (2)搜索引擎。4. 检索方法:(1)浏览网页; (2)用引擎查找信息。三、整理:1. 文献资料的选择:(1) 选择的范围;(2) 选择的数量。2. 文献资料的记录:内容,方法,要求。3. 文献资料的辨析:辨析真伪,抓住实质,实现评价。4. 文献资料的贮存:复查核实;分门别类;编排保管。第七章 感受与审美一、感受:1. 作者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

8、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第3页2. 感受的特点:(1) 感受的客观性;(2) 感受的形象性;(3) 感受的情感性。3. 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1)要独特;(2)要深刻;(3)要细腻。4. 培养感受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2) 提高感官的灵敏度。二、审美:1. 审美的含义及特点。含义: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品鉴和领会。特征:情理兼容;思维多样。2. 写作对审美的基本要求:(1) 真实性:外物真,意蕴真,情感真。(2) 功利性:要把握审美对象在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上的肯定性品格;善于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美。(3) 形象性:直观把握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具体感知审美对象的个性特征。、

9、3. 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1) 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2) 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3) 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第八章 分析与综合一、分析:1. 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多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分析事物,必须从初级阶段进入到高级阶段。2. 分析的类型和逻辑程序:(1) 分析的类型:感觉分析,简单分析,辨证逻辑思维分析。(2) 分析的逻辑程序:明确分析的目的,有特定任务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分析提纲;对已积累并经过初步筛选的调整资料、文献资料进行鉴别、分析和归纳;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等等。3. 分析的方法:(1) 单相分析法;(2) 相关分

10、析法;(3) 分类分析法;(4) 构成分析法;(5) 条件分析法;(6) 因素分析法;(7) 参照对比分析法;(8) 平衡分析法;(9) 直接推理分析法;(10) 趋势分析法;(11) 综合分析法;第4页(1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13) 因果分析法。二、综合:1. 什么是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多个部分、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多种因素联结起来,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2. 综合的类型:(1) 感性认识中的知觉综合;(2) 抽象思维中的简单综合;(3) 辨证思维的综合。3.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对立,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构成要素之一。4. 分析与

11、综合在写作中的作用:议论文、说明文,甚至记叙文,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第九章 想象与联想一、想象1. 什么是想象?(1)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2) 展开想象的条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理性为指导;以激情为动力;用语言表现和调节。2. 想象的种类和作用:(1) 种类: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幻想。(2) 作用:可以开拓开拓思路,起胶合、熔铸作用。3. 想象力的培养:(1) 想象力的有意程度;(2) 想象力的新颖程度;(3) 想象力的现实程度;(4) 想象力的丰富程度。二、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大脑的联结功能在心理活动中的反映。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

12、,要发展想象力就必须在培养联想能力上下功夫。1. 接近联系:(1) 空间接近联想;(2) 时间接近联想。2. 类似联想;3. 对比联想;4. 象征联想;5. 推测联想。第5页第十章 立意与选材一、立意1. 含义:立意即确立主题。2. 对立意的要求:(1) 要正确、鲜明;(2) 要集中、单纯;(3) 要深刻、新颖。3. 立意与炼意:炼意为提炼主题。(1) 主题的形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长期积累,偶然?之;?第一线采集,在提炼中形成。(2) 主题的提炼: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必须发掘事物本质,把握事物个性;必须发掘事物本质,把握事物个性;必须以先进的世界观作指导;必须有现实的针对性。二、选材:1. 选材的标准:贵在一个“严”字;厚积薄发。收集材料时越多越好,选择时越精越好。2. 选材的原则:(1) 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2) 要选择真实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