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234065 上传时间:2020-06-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初一语文暑假专题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记叙文整体阅读鄂教版鄂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记叙文整体阅读 教学过程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 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 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 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如 2001 年吉林省试题的第 27 题:“有 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巴山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 ,又不需要报 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

2、的认识。 ”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 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 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 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 写人的记叙文;2. 叙事的记叙文;3. 写景的记 叙文(即散文) ;4. 状物的记叙文。 学法点拨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

3、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 例子。 ”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 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 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比如, 从 1999 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 年颁布的国家语言课 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 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 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

4、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 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 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 句的深层含义。 6. 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 性和形象性。 7. 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 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 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 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 1: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 题。 挑山工 (1)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架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端翘起处, 垂下几根绳子,拴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 垂着,伴随登踏的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以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先从台阶的一端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另一端,便转过身子,反 方向斜行,到一端再转回来,一曲一折向上登。每次转身,扁担都要换一次肩。这样才能 不使垂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碰在台阶的边沿上,也为了省力。担了重物,照一般登山那样 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路线曲折,就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 人

6、们路程的一倍。 (2)你来游山,一路上观赏着山道两旁的奇峰怪石、峭岩绝壁、参天古木、飞烟流泉, 心情喜悦,步子兴冲冲。可是当你走过这些肩挑重物的挑山工的身旁时,你会禁不住用一 种同情的目光,注视他们一眼。你会因为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反过来,又为他们感 到吃力和劳苦,心中生出一种负疚似的情感而他们呢?默默的,不动声色,也不同游 人搭话除非向你问问时间。一步步慢吞吞走自己的路。任你怎样嬉叫闹喊,也不会惊 动他们。他们却总用一种缓慢又平均的速度向上登,很少停歇,脚底板在石阶上发出坚实 有力的嚓嚓声。在他们走过之处,常常会留下零零落落的汗水的滴痕。 (3)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你慢。你从他们

7、身边轻快地超越过去,自以为把 他们甩在后边很远。可是,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四处雄美的山色,或在道边诵读与抄录凿刻 在石壁上的爬满青苔的古人的题句,或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濯足,他们就会在你身边慢吞 吞、不声不响地走过去,悄悄地超过了你。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会吃一惊,茫然 不解,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4)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 青竹杖时,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 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黄木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 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他去。可是到了回马岭那条

8、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 躺在一块平平的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这当儿,竟发现那挑山工就坐在 对面的草茵上抽着烟。随后,我们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身后,直到看不见。 但当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时,却见他正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他的挑儿。褂子脱 掉,现出黑黝黝、健美的肌肉和红背心。我颇感惊异。走过去假装问道,让支烟,跟着便 没话找话,和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 天天挑货上山。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干了近二十年。然后他说:“你看俺个子小 吗?干挑山工的,长年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矮粗。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 走

9、起来,晃晃悠悠哪!”他逗趣似的一抬浓眉,咧开嘴笑了。露出皓白的牙齿。山民们喝 泉水,牙齿都很白。 (5)这么一来,谈话更随便些,我便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出来: (6) “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边来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儿吗? ” (7)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之色。他吸一口烟,吐出来,好像做了一点 思考,才说: (8) “俺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俺们跟你们不一样。不能像你们在路上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总往前走。 别看俺们慢,走长

10、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瞧,是不是这个理儿?” (9)我笑吟吟、心悦诚服的点着头。我感到这山民的几句话里,似乎包蕴着一种意味 深长的哲理,一种切实而朴素的思想。我来不及细细嚼味,做些引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 了。在前边的山道上,在我流连山色之时,他还是悄悄超过了我,提前到达山顶。我在极 顶的小卖部门前碰见他,他正在那里交货。我们的目光相遇时,他略表相识地点头一笑, 好像在对我说: (10) “瞧,俺可又跑到你前头来了!” (11)我自泰山返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 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登攀。多年 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书桌

11、前,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 本文先写挑山工的群体形象,然后又突出一位挑山工的形象,这种写法是: _。 2. 题目是“挑山工” ,文中却不断写“我”的见闻感受,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第(1)段详写挑山工的登山路线,用意何在? 4. 第(2)段写游人看到挑山工的吃力和劳苦,为什么会生出“负疚似的情感” 。 5. 第(5)段所说的“不解之谜”与上文的哪一句相照应,请用横线画出。 6. 用波浪线画出第(4)段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概括挑山工的性格特征。 7. 挑山工一文在记人叙事的基础上,提示出一个人生真谛,请概括出来。 8. 去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仍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此段? 解

12、析:这是一道记叙文阅读题。选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中透视出 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才能取得成功。 ”从试题设置看,第 1 题考查写法特点。第 2 题考查记叙的线索。第 3 题考 查文章的表现手法。第 4 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第 5 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 第 6 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第 7 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第 8 题考查对文章写作艺 术的认识。 答案: 1. 由面到点(或点面结合、由概括到具体) 2. (1)线索人物(2)衬托挑山工的形象。 3. 为下文突出挑山工的形象作铺垫。 4. 因为自己身无

13、负载,挑山工却肩挑重担。 5. 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会吃一惊,茫然不解,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 赶上来的。 6.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 红的背心” 。 “褂子脱掉,现出黑黝黝、健美的肌肉和红背心” 。 “他逗趣似的一抬浓眉,咧 开嘴笑了,露出皓白的牙齿” 。勤劳、淳朴(或勤劳、坚韧淳朴、幽默) 。 7.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取得成功。 8. 以画面再现了挑山工的形象,并写出挑山工的精神对“我”的鼓舞。 (或“深化文章 中心” ) 例 2: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那大虫又饥又渴,

14、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转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 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 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爪撂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 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 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 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 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 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

15、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 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 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胞 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 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被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 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伸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

16、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 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棍,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 棍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1. 文段中打虎三个回合动作描写极为传神。请将第二、第三回合描写武松打虎的主要动 词填在下表中的空格处。 2. 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 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是文段第一自然段却具体描写老虎“一扑、一掀、 一剪” ,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 4. 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武松并不立即迎上去捕杀,而是“一闪” “一闪” “又闪” 。这 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5. 第二自然段写武松“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 。联系上下文分析“打折哨棒”的原因和 结果,说说这个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 原因: 结果: 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