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233160 上传时间:2020-06-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树的风格》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松树的风格设计教师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松树崇高的品格;学习联想、象征等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品悟、小组交流,辅以教师适当的点拨,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他人、社会服务的意识教 学 重 点指导学生学习松树崇高的品格;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他人、社会服务的意识教 学 难 点学习联想、象征等写作手法教学(具)准备迎客松图片、雷锋图片;生搜集咏松、竹、梅诗句教学方法自读品悟、小组交流,适时启发法学情分析 近期刚学习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借物抒怀”专题,特别是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已学习过象征手法。教授本文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自主分析本文写作手法

2、,并加以写作训练。教材分析 本文位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读本下册第一单元,与课本第一单元的“借物抒怀”专题一脉相承。作者陶铸借歌颂松树的风格,赞扬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私奉献的英雄们,并号召广大群众以此为奋斗目标。本文在教授时,重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象征、联想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欣赏梅花的高洁;“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轼对竹的高度赞誉;在“岁寒三友”之中,虽然松位居榜首,但古往今来歌咏者,却不如歌梅者众。有无同学能为我们列举些你所知道的咏松的诗句?(如: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咱们从小就对黄山迎客

3、松傲人挺立的形象十分熟悉,但又有多少人去细细品味过它的风骨呢?谁能为我们介绍下松树的价值?(结合文本)二、简介作者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省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等职。三、正音正字屹( )立 一晃( )而过 油然而生 缝隙 贫瘠( ) 茁( )壮灌溉 绿荫( ) 休憩( ) 精神奕奕( ) 婀娜( )多姿赴汤蹈火 一霎( )那 废寝( )忘食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文章3-5分钟,概括出作者眼中松树的风格:(1)生命力强;(2)自我牺牲精神;(3)乐观主

4、义精神2讨论交流:这些风格仅仅是松树的风格吗?作者的写作意图何在?五、精读文本,品味感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可以同桌交流的形式探讨如下问题:1文章第3段中几处“不管是还是”构成了何种修辞?其作用是? (排比; 体现松树生存的要求之低,从而为下文其无私奉献作铺垫)2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4段:叶子、干、脂液、根枝)3文章第8段先提杨柳及桃李的作用是什么?(反衬松树的内敛及默默无闻)4第9段中“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与第12段末“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在文章结构上有何联系?属于何种写作手法?(联想,回忆上学期所学天上的街市中联

5、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及其区别)5齐读最后一节,要求学生体会两个“希望”句的重合内容与寄寓的无限深情。6小结:本文是一曲松树风格的赞歌,情深文茂,说理精辟形象。陶铸同志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的好作品,更以自己的生命为人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共产主义风格的赞歌。在革命艰苦年代跋山涉水,舍生忘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废寝忘食,全力以赴;就是在惨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前夕,他仍然革命意志坚如钢,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诗句来表露自己坦荡的革命胸怀,忠贞不二的共产主义精神。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就是具有松树风格的完美典型,一想到他们,敬意就油然而生;他们崇高的共产主义

6、风格,我们要学习、继承、发扬光大。六、拓展延伸1小作训练:请以小组形式,讨论你所了解的文中作者赞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其人物形象,最好能够运用象征手法。并选出一名代表咱全班范围内交流。(如: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2完成课外拓展练习(见下列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松树的风格陶铸生命力强 联想 要求人少,给予人多自我牺牲 乐观主义 为了人民利益不畏牺牲 “希望”、“希望”:号召象征松树风格 共产主义风格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蔷薇几度花喜欢那丛蔷薇。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

7、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8、 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

9、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0、。”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

11、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1. 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2第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记忆: 稀奇: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5分) (1)赏析句子。(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5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13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14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