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045366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5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决策管理)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决策选择黄晓妹(2003.8)指导教师 王 晞 副教授 提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国义务教育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动因。论文力图从回顾延安时期至今我国义务教育的政策演变,洞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历史痕迹;通过分析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所体现的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不同层次的表现,旨在探寻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机制、价值观念等复杂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了理论反思,阐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外在动力,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解决目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进一步推进其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均衡发展; 义

2、务教育; 教育资源配置; 对策中文摘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全新的发展观,既是整个世界范围内发展主题的一种投射和反映,又是我国义务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理解我国义务教育的现实及政策,以探寻其政策演变的内在根据,并找寻解决我国义务教育现实困难的策略和具体措施,本文将从我国义务教育的政策演变、现状、成因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义务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章 我国义务教育的政策演变 延安时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起点。在延安时期正规化教育与非正规化教育的争论与实践中,实际上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主张和理念,从那时开始小学之间的差别己经显现。建国初期到60年代中期重点

3、学校建设的两次努力和第一次高潮,使我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实际上己经完全形成了梯次发展的局面。而文革时期正规化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崩溃,表明政治对教育的干扰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改革开放到80年代中期重点学校建设的又一次高潮,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局面。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政策发生了改变,1985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原则、体制、管理制度。1993年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的颁布,为我国在90年代最后若干年中努力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或“两基”目标提供了一种指南。2001年5月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

4、文件,它提出“十五”期间,要继续坚持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不同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同时明确了坚持在国务院领导一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突出体现了“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二章 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不同层次的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入学机会的不均衡;二是教育条件的不均衡;三是教育结果的不均衡。其中,入学机会不均衡是最基本的不均衡,入学机会的不均衡尤其是教育过程中教育条件的不均衡是教育结果不均衡的前提和条件,而教育结果的不均衡是义务教

5、育非均衡发展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就我国而言,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入学机会的不均衡和教育条件的不均衡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与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一)不同教育阶段资源分配的非均衡化。(二)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三)农村和城镇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化。(四)义务教育阶段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同时,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滋

6、生了大量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第一,导致不同地区人口教育程度产生差异,第二,导致不同民族人口教育程度产生差异。第三,导致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群体的教育处境和教育质量的差异。第四,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差异。第五,导致不同性别的教育差异。这些差异已经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又将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第三章 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成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根源。我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贫因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以及文化教育基础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和教育需求的不一致,致使各地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义务教育优先发

7、展不到位,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性原因。从教育供给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供给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将长期存在;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看,v期以来,我国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可以说,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此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后,由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机制未能及时配套完善,使义务教育投入缺乏有力保障,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困难,也是近几年义务教育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是义务

8、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深层思想根源。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和观念中的落后因素营造和接纳了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并对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提供了价值理念的支撑。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制约着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体制以及课程和教育过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实施和推进教育平等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远未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政治民主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并对教育平等实现的深刻影响。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的差异关系来看,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都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对象、任务、地位、作用、方式及其内容的认识,而人们对教育目的等一系列问

9、题的价值态度又直接影响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愿望,实际上就从动力源上影响着教育平等,导致了教育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的差异。从传统的性别歧视与教育的差异关系来看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态度扩大了性别的教育差异。还有不容忽视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现状的持续存在,己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等级观念,并引导人们去拼命追求不平衡中的优势,观念与现实之间的互动生成,形成了推波助涧的效应。人口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变化是影响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呈现出小学在校生数趋减,初中在校生数激增,高中在校生数趋增的变化趋势,使得目前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小学生少、小学校点

10、过多、小学教师超编和初中班超班额、学校超规模、教师超负荷的差异。这种非均衡状况又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进一步加剧。社会阶层化的加速也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社会根源。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化不断加速,传统的工人和农民两个阶级和知识分子一个阶层,正不断逐渐分化,形成多阶层化的社会结构,在不断变动的阶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优势阶层和弱势阶层,社会阶层化加速而引起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实际上己经成为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四章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考 人类在全民教育平等方面的深刻理论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义务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义务教

11、育阶段资源配置方式必须以政府配置为主,因而解决义务教育发展差异的任务主要应由政府来完成。同时,由联合国倡导的一系列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召开,为世界教育平等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平等和均衡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机制,加快制度创新,加人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逐步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西部对口扶贫计划,以及在城乡开展的一系列扶持下岗职工和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措

12、施,为缓解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差距发挥着有效的作用。二、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全面的教育平等观念,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专题,把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上达成共识。同时,要树立全面的教育平等的观念。树立全面的而不仅仅是入学机会平等的教育平等观念,应该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制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的价值导向。三、倡导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理念,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政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必须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从纠正以

13、往的教育资源配置观念入手,形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同时,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有效方式一是资源配置向弱势地区和群体倾斜。三是采取“资源共享”策略。四、健全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快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保障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相对于缩短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创新来实现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平等,是更为容易实现而且必须努力实现的一条途径。第一,在办学体制上,要坚持公办与民办相结合,平等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第二,在办学条件上,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第三,在招生机制上,必须积极推进

14、小学初中入学,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第四,在师资管理机制上,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促进师资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第五,积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的整体实力。五、完善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处境不利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首先,教育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不断提高。第二,制定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最低标准,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第三,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一要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二要尽快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第四,要认真落

15、实“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发挥县级政府在地方义务教育中的管理作用。第五,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增加义务教育投入的渠道。六、避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认识误区。第一,不能把均衡发展看成是同步发展。衡量政府是否遵循这一原则的关键是看其公共政策的意图及其实施效果,即政府是否重点关注在发展中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措施是否有利于缩小而不是扩大辖区内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第二,均衡发展不等于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划一化。在政府对学校的配置水平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我们不仅应该坦然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而且应该鼓励和提倡创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第三,义务教育的发展

16、不可冒进。作为一个拥有世界受教育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的局部发达地区,应将义务教育的着眼点放到努力提高本区域内义务教育的质量的同时,积极地帮助不发达地区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而不能一味攀比义务教育的年限长短。 在今天,教育正日益成为人类自下而上的基本需要,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成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因此世界各国无不把教育均衡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教育平等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原则,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观。举办和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在政府,向适龄儿童提供基本均等的教育条件也是政府的义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认识和处理。形成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逐步消除差距,促进均衡发展,将是一个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