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类型论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13592 上传时间:2016-1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土壤类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土壤类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土壤类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土壤类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土壤类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土壤类型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分布规律我国土壤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并与气候、生物带的地理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受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等的影响,存在着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市规律等。一、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分布是比较完整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是季风湿润气候下的森林土壤,主要发育硅铝土、铁硅铝土和铁铝土,属湿润海洋性土壤地带谱,我国西部内陆地带是整个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主要发育干旱土。属于大陆类型土壤地带谱。两者之间则为过渡性土壤地带谱,主要发育松软腐殖土。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

2、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赤红壤与砖红壤。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温带土壤分布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需要指出的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带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干湿带性分市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

3、异,例如同是森林草原,暖温带为褐土,温带为黑土;同是荒漠,暖温带为棕漠土、温带则为灰棕漠土。同样,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纬度地带分布明显的土壤带中,东部和西部也有干湿带性分异。如黔中高原和滇中高原同属亚热带,由于高原地貌对环流的影响,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壤。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土壤类型丰富,其分布服从于垂直地带性规律。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等的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我国土壤垂直带谱也可分为湿润海洋型和干旱大陆型,两者之

4、间为一些过渡类型,如半湿润海洋性垂直带谱与半干旱大陆性垂直带谱等。西北干旱内陆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逐渐增加,影响土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常见的土壤垂直带谱结构是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和腐棕土。东部湿润地区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其变化不甚显著,这里热量条件的改变是影响土壤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垂直带为从山地红、黄壤依次递变为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和腐棕土等。概括起来,我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以下特点:1山

5、地土壤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水平地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依水平地带规律,基带及其垂直带谱由纬度地带和干湿带性两个系列构成,我国东部湿润区随纬度变化,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垂直带谱属湿润海洋型,如海南岛五指山海拔 400m 以下的基带是砖红壤,基带以土依次出现山地砖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腐棕土。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随经度变化,从湿润地区到干旱荒漠地区的垂直带谱主要是大陆干旱型和过渡型。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如具有完整垂直带系列的南亚热带高山(玉山)的垂直带谱多达 67 个带,温带山地(长白山

6、)则减少到 45 个带,寒温带(大兴安岭)则只有 23 个带。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下降,土壤带的上限线也必然越来越低。南方山地的上部垂直带,到了北方就成为山地中、下部的垂直带,甚至成为基带了。如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下的山地暗棕壤,在南亚热带(玉山)可达海拔 2800m,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就只能到达 2000温带(长白山)则仅及 1200m。其它土壤带分布也有类似的规律。3 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着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如山地暗棕壤,其分布上限,在长白山山地为 1200m,河北雾灵山上升到 2000m,至西部贺兰山则达 3000m。又如草原栗钙土带的位置

7、,在草原带是基带,到荒漠区则上升为第二垂直带,并由东向西升高。干旱程度愈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愈趋简化。在新疆,天山北坡包括 5 个带,天山南坡为 4 个带,到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坡只有 23 个带,极端干旱山坡则全被荒漠占据。干旱山地土壤的坡向差异十分显著,例如祁连山地,其基带均为灰钙土,而其建谱土壤,阳坡为山地栗钙土,朋坡则为山地灰褐土。总之,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水平地带,山地垂直带谱不同,土壤的垂直分布虽然干扰甚至破坏水平地带分布规律,但也打上了水平地带的烙印,可以说,垂直带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壤及其它自然地理特征的水平分异规律。三、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青藏高原,面积

8、巨大,地势高耸。从基带向上,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结构的高大山地,而到达高原面上,则是一望无际的辽阔高原面。其上分布一系列切割的河谷和更高的山地,从而在其周围山地出现了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而广阔的高原面上又形成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这种在高原面水平基带土壤上又出现垂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复合式分布规律。在高原周围边缘山地,土壤的分布为镶边式的垂直带谱,可分为南面与东面的亚热带、热带北缘湿润海洋型和北面的暖温带干旱大陆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一系列高山耸立,亦出现土壤的垂直分化(有人称上垂带谱),同时在整个高原面上,尤其是东部和南部,系我国几条大型江河的发源地,在深切的河流谷地中,沿河谷两侧的陡坡,与山

9、地一样也发生土壤(反向)垂直分异(亦称下垂带谱)。但从整体看,高原面上的土壤水平分布是比较明显的。以高原中部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分南北两带,北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自东而西,由高原边缘到高原内部,依次出现山地灰褐土及寒毡土垂直带、寒冻毡土地带、寒冻钙土地带、冻漠土地带。南带因西南季风沿边缘河谷向高原内部输入,自东而西依次出现寒毡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的下垂谱、寒毡土地带、寒钙土地带。上述特征,说明高原土壤带的分布与山脉和河流走向关系密切。我国土壤除呈上述地带性分布外,还有分布广泛的隐域性土壤,如变性土、潮湿土、盐渍土、初育土等。它们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但在形成发育过程中,仍带有地带性因素的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