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894281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0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创新管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_(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目录第一部分基本认识1一、自主创新政策解读1二、实现我国自主创新的八个关注点2三、如何构建企业创新机制4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简析5第二部分专家论点7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体系7二、宗庆后、南存辉谈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7三、尹明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要克服五种认识偏差9四、培育创新“土壤”关于自主创新的思考之政府篇10五、抓住自主创新的着力点11六、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取得突出成绩13七、厉以宁为民企自主创新开五大药方13八、马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四个方面入手15九、张立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16十、欧新黔:提高中小企业自

2、主创新能力17第三部分他山之石21一、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取得突出成绩21二、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呈现蓬勃之势22三、自主创新使深圳潜力无限访科技部副部长尚勇23四、深圳经验241、“把自主创新写在我们的旗帜上!”242、把自主创新的目光投向企业263、把“科技创新企业家”叫得更响284、把“场地维护员”的岗位留给政府305、自主创新的哲学思辨3234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第一部分基本认识一、自主创新政策解读 1982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83年建立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同时,国家开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3、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文件,并以技术合同法为标志,揭开了科技立法的序幕。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奠定了科技活动的法律基石,随后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仅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的涉及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政策就有500多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 产业政策 调控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技术改造计划、国家重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项目计划等政策的重点在于技术改造和引进,主要解决技术来源和新产品问题; 90年代国家科技

4、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关于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若干意见、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等政策的重点在于科技成果扩散和产业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2000年以来,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等政策开始关注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政策体系的构建。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作为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一次重要的产业政策转型。 财税政策 保驾 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既保障了政府对科技活动的直接投入,又通过税收优惠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国内创新主

5、体在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设备引进、科技产品出口、教育科普等方面都可以享受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例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金融政策 激活 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我国十分重视科技金融政策,一方面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融资渠道和环境,另一方面为规避和化解创新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大大激发了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2004年国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中小企业板”,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6、。二、实现我国自主创新的八个关注点 要实现自主创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上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由于科技全球化的速度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促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刘燕华指出,当前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八点: 关注点之一,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在我国注册的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专利中:计算机类,外国的专利占70%;生物技术专利占87%;信息类专利占92%;半导体类的专利占90%,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在我国注册的,还是以外国人为主。刘燕华引用美国权威的咨询公司报告里的一句

7、话: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他特别强调: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中国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韩国从引进技术的开始就提出了一条明确的政策,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他们还对科技经费进行了调整,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费用比例是1:5,即,花一块钱引进的技术要用五块钱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技术的改造实现他们的生产。韩国的口号是引进一批、生产一批、出口一批。通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带动了韩国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中国目前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1:0.08,我们大批的钱用在引进上了,没有用在消化和吸收上。刘燕华介绍说: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以市场换技术,这

8、种观点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来大批的引进技术。可是事实的情况怎么样呢?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就走不通。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要夺回来十分的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的国家,最后受制于人。 关注点之二,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很多研发型企业迅速崛起,山东的海尔、深圳的华为、安徽的奇瑞等等,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还相当弱。发达国家的企业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的,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足0.5%,四倍的差距。我国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9、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路程。 关注点之三,我们要实现重点跨越,通过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从后发国家走向世界的前列。 我国在许多领域是有优势的,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引导世界潮流的。 要实现跨越,我们必须要有选择,要超前部署、超前设计。现在在许多的技术领域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入了前列或者是有了跨越的机会。通过宏观的设计,选择重点实现跨越,进行人才储备,建设公共平台,通过重大工程,使我们的发展瓶颈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关注点之四,推进军民结合,实现寓军于民。 我国目前的体制是民品的研究和军品研究是分离的,有许多是重复的,军品的研究成果要实现民可用,民品的成果要实现军也可以用,这些在发

10、达国家已经做到了。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高技术通讯器材、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硅谷,硅谷也被称为它的军火库,60家公司获得了250亿美元的定单,它是通过军民结合,在战时民用支援军用,平时军用的研究支援民用,这种体制和机制我们必须建立起来。我们要做到军民结合共同推进科技发展。 关注点之五,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特别是利用全球的生产要素进行科技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形成技术创新收益。 积极参与国际舞台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参与科学计划,在各大科学计划中要形成我们的话语权,形成我们的信息收集网,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有发言权。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许多国际科技合作,在利用国际资源方

11、面有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参与的多,主导的不多,低层次的多,高层次的不够,关键人才,特别是组织性人才还相当缺乏。我们要实现自主创新,一方面要自己努力,另一方面,还要能有一个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特别是参与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一些重大活动,实现互补,实现双赢,我们参与国际合作绝不是去打工,而是共同发展。 关注点之六,在政策上进行重大突破,使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轮子紧紧扣在一起。 科技与经济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的环境,在税收、投资、贸易等方面,全面促进科技发展。 关注点之七,深化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创建新型的科学技术文化,避免浮躁,特别是在

12、人才培养上要有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关注点之八,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观念,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储备来进行培养。 科技发展依靠人,要全面提高方方面面的科技人才的素质,包括研究人才、培养人才的人才、技术人才,还有一些服务性人才、管理性人才,特别是一些领军人才。另外科技发展服务人,也就是说,使科技的发展更贴近于生活,更贴近于满足社会需求,使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足够的体现。三、如何构建企业创新机制 所谓“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是一个经济组织高峰状态的良性运行系统,是一个合理配置各类要素,激发生机活力,打破陈规陋习,争取超常效益的运行系统。 根据国内外技术创新领先者的启示,根据系统组织规律

13、,作为企业创新机制的运行系统,从结构上,至少可分为六个子系统即六个要素: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技术。 创新的本体,是人才;创新的空间定向,靠决策;创新的生存条件,靠保障;创新的时间延续,靠激励;创新的高度,靠信息优化;创新的深度,靠系列渗透。 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技术,六大要素之间,还有一种瓶颈制约的关系,即当某一要素的创新,成为整个系统的薄弱环节,并影响和制约其它要素创新时,其瓶颈作用就突出了,成为需要重点创新的要素。 既然目标是构建企业创新的机制,真正推动技术创新。那么,我们是怎样构建“企业创新”的特有机制? 企业从创立到发展,首要的是人才。因此,首先要抓住“人才”的创新

14、。要抓紧通过政策乃至法定手段,确立企业各级人才的竞争聘用。 一是要根据总体的科学设计,坚定、积极、逐步地对企业领导实行比例淘汰制和公开招标制。二是每年对企业领导至少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创新性定量化考核,按5%10%的比例进行末类淘汰。三是新增、空缺的企业领导岗位,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竞聘,不分官员、平民,不分部门界限,所有合法合规公民,都可以一试身手。四是严格任期限制。由此,推举、重用创新人才,防止假公济私、黑箱操作和任人唯亲。 总之,要害在于确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上岗有竞争,到岗有压力,下岗有“机遇”。由此,不断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又不断培训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在活水

15、奔涌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迸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个是“决策性”的要素。这里的要害是抓紧用政策乃至法定手段,确定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程序,必须有效防止专横独断决策、盲目冲动决策、反复无常决策。同时,确立适合创新的管理制度、力促官本位向科学本位转变。依照法律法规,抓紧选拔和配置真正懂行、真正理解创新的人才,加大创新力量参与决策的力度,充实、优化决策班子,切实抓紧决策系统的高效改革。 第三个是“保障性”要素。这个要素复杂性在于:资金保障、工作环境以及衣食住行等互动因子,主要应由企业单位来解决。但是,有效保护创新性成果、合法性专利,则必须靠法律法规、由主管部门来真正落实。否则,必将形成破坏性的社会化的恶性循环。多年来,市场上大量的“伪劣假冒”,就是最充分的反证。 第四个是“激励性”的要素。其中的关键:一是遵循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知分配等原则,实行相对的高额年薪制;同时不限资历,不限职务,实行创新人员按成果收益、利润分成;二是将创新人员科研开发、成果收益,按比例量化配有股份;每年按股分红;合法退职时,按当时市值兑现。由此,合理拉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