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543453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张秋兰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 3 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 4 个生字。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识” 、 “缘” 、 “真面目” 、 “足鸡豚” 、 “柳暗花明”等词语的意思。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背诵两首诗,默写题西林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习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习难点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 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

2、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 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

3、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课前准备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 教学目的 个人复备一、诵读经典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会背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学生展示背诵古诗。以诗导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做铺垫。3二、揭示课题了解诗1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插图,导入:同学们会背的古诗可真多分钟人 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2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欣赏庐山那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师:

4、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3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 “西林”的意思。4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后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

5、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学生回答、齐诵望庐山瀑布学生边听老师解说,边欣赏优美的庐山风光。学生齐读课题,注意停顿:题/西林壁。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15分钟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一)初读课文,感知美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二)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

6、诗境)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同桌互读,指名读。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组内自主读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作上记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边读边画,边读边想,并交流疑难问题。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分钟四、精读吟诵品悟诗境(一)汇报交流,感悟美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引导学生读

7、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2)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身在庐山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运用,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却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真是“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3)引发创造。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

8、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个性诵读,表达美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感情朗读。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学生可根据结合例子创改诗句。学生交流讨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诗情。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

9、吟诵后两句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3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4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三)默写古诗,书写美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情。学生默写古诗,强调写字姿势。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10分钟五、总结拓展积累运用1 (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 (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

10、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2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 (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 ;陶渊明的饮酒 ;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 ;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4课件出示作业:(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学生吟诵,并完成自主练习。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

11、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趣事。(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 导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学习 导学目的 个人复备一、诵读经典分组展示背诵题西林壁后齐背。学生背诵积累。巩固积累。3分钟二、揭示诗题了解作者1、走出令人迷醉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板书诗题,学生齐读。2、关于作者陆游,你们有哪些了解呢?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后课件出示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12、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此时回归故里,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齐读诗题。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能更深刻地理解古诗。10分钟三、自学点拨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2学生自学自悟。(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13、,进一步了解诗意。3汇报小组学习情况: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指导。从注释中知道“腊酒” “豚” “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第一、二行诗。从插图中,了解“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疑无路”的意思,知道“又一村”是指什么。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诗。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学生汇报交流小组学习情况。迁移学法。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14分钟四、品读欣赏感悟诗理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一二句。反复读这两句诗,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

14、品读?预设:(1) “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感受农家人尽其所有、想尽办法招待客人的热情。(2)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还单单指酒菜足吗?还指什么足?(3)你能把乡亲们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看到乡亲们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2乡亲们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乡亲们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体会吗?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读,讨论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学生汇报插入指导,体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的理念,让“教”

15、与“学”融为一体。学生已有了预设:(1) “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2)相信此刻诗人已被乡亲们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打动了,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引读: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读听着乡亲们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让我们一起读乡亲们敬重诗人,诗人热爱乡亲们,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他需要我们通过读把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不折不扣再次呈现。一起读3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

16、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1)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2)唉!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3)指导朗读。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学生自由读、齐读。学习古诗的经验,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一片自主研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就必须指导学生揉捏朗读,同时适度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