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423982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9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开学验收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势先是上升后逐渐下降,联系所学可知,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实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后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2、故D项正确。A项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不合史实,排除。C项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说法错误,西汉前期的贵族化趋向主要是由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故排除。2.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头衔,观察他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 提高了唐朝中央行政效率B. 降低了三省长官行政级别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表现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体系【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行政权力

3、高度集中”,排除A、C;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表明只有“同三品”的头衔三省官员才能参加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参议政事,说明三省六部制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正确。3.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表明元代经筵官()A. 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B. 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C. 有利于避免帝王决策失误D. 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答案】A【解析】“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可以看出,经筵官敢对君主说台谏官和宰相不敢说的,故选A。4.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

4、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A. 军机大臣参与决策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 军机处、内阁相互制约D. 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实权逐渐转移到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其奉旨或拟写随旨后,传到内阁,再由内阁传到各衙门,由此可见,内阁的权力被军机处架空,其变成一个承递文件的机关,故选D项;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难以看出内阁是军机处的下属机构,应排除B;C项说法正确,但仅就材料信息难以反映,应

5、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清朝内阁和军机处的职权,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的解读与分析。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之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A. 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B. 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C. 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D. 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它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己有

6、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故答案为D项。A项后母戊大方鼎反映的是商朝的铸造技术水平,排除;B项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不能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制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排除。6.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

7、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7.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变造”制

8、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D。8.明清时期,苏州既是物货所出之地,又是物货所聚之处,盛产的丝绸、布匹、书籍、各种日用品和工艺品输往全国乃至海外。同时从全国各地输入各种手工业原料、居民粮食等,担负着转输全国各地商品的职能,与海外市场也有着频繁的联系。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A. 全国性中心市场形成B. 政府的对外政策开放C.

9、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D. 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繁荣,与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联系密切,故A正确;明清长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得以延续,排除C;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是在南宋,排除D。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历史传统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尚书等五经是孔子晚年根据古代典籍编订整理而成的儒学基本

10、文献,由孔子整理到汉代董仲舒将其定为经典,儒学对传统的重视甚至高于创始人的言论的论语,所以A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的继承,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对以前文献的整理,C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使儒学断绝,D项错误。10.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罪犯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这表明当时A. 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的现象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强化C. 司法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D. 儒家经典成为了法律的基本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由“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罪犯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的原

11、则加入到汉代司法中,可知当时司法实践中重视儒家伦理,B项正确;一则司法原则不能证明司法中权力滥用,A项错误;材料只有一条原则,不能说明“司法体系”是否完善,C项错误;一条司法原则不能证明“儒家经典”是法律原则,D项错误。【点睛】随着儒学成为官方学说,我国法律中出现了以礼入法。11.“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变为儒教的改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二是朱熹把儒学的发展上升到理学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A错在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荀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B错在荀子,王阳明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D错在王阳明,排除;故本题选

13、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12.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化学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B.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末清初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知识介绍到中国,介绍来的知识以自然科学为主。故答案为A项。B项,从图表看出,西方著作包括天文历算

14、、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种类很多,不仅仅是人文科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排除。13.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A.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B.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C.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D.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答案】C【解析】“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

15、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表明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即可解答。14.根据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有关奴隶解放的限制有所放宽,奴隶的处境也有较大的改善,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妇女从丈夫的独裁权力的支配下慢慢地被解放出来。这一规定A. 保证了妇女的权益B. 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 蕴含着自然法精神D. 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从罗马法及其实践中,奴隶和妇女的处境得到“改善”可知,当时法律中蕴含着自然法的自由、平等理念,C项正确;妇女在家庭中地位有所改善的规定不是结果,无法证明其“保证了妇女的权益”,A项错误;“公元6世纪”,已经是东罗马帝国时期,B项错误;罗马法中的这项改善“奴隶”和“妇女”处境的规定,无关农耕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