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423957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桐城中学2019年2020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 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

2、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B.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文化心理认同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

3、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结合国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理出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是先秦时期,其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故答案为B项。A项,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该项错在“绝对”,排除;C项,当时的土地制度的实质是贵族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同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3.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

4、。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B. 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C. 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D. 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可知,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很高,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说明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情况,故A错误;河北西家庄赵国遗址、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都是战国时期的遗址,无法体现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推广铁农具,故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

5、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分析解答。4.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

6、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5.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

7、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6.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

8、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由“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以看出行省制体现出中央机构的特点;由“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以看出行省是地方权力机构;综合上述可以看出行省制具有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B项说法错误,与“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不符;D项说法本身错误。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

9、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考点

10、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的方法点睛:本题通过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是在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8.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所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 清初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 农民的负担减轻C. 地主对农民的盘剥逐渐加重D. 缓和了人地矛盾【答案】A【解析】“清朝康熙年间

11、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反映出佃户只要交付押金就可以租种土地,可知租佃关系的发展,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较松,故A正确。材料中的押租是佃户租种土地的租金,不能反映出农民赋税减少,故B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农业技术的实质性变革,C错误。材料中有押租现象的州县增加,没有体现耕地的增加,不能反映出人地关系紧张局面得到缓解,D错误。点睛:材料“淸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实质是反映我国农业经济的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普及、深化,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因为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12、相对减弱。另外,佃农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适当的自主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9.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从鸦片战争前作为唯一口岸,广州有大额的关税收入和大

13、量来自包括杭州在内的各地的手工业产品出口海外,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对比两地经济实力,无法得出“北方”落后“岭南”,C项错误;清代前期“唯一”口岸与 “广阔的外贸市场”不符, D项错误。【点睛】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对外政策,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禁绝对外贸易。10.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

14、,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11.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

15、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航海辨别方向的方式一是通过观测天文和使用指南针,二是靠航海经验。A选项错误,并未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天文科学发展的水平,无法得出中国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选项错误,材料中“取海泥嗅之,便知所至”并非思想迷信,而是航海经验;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经验与科技被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可以用来论证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较为全面了解各国地理情况,并且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尚不全面,不符合史实。12.有学者发现:中国古代很多重要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在19世纪传入欧洲的天工开物,被欧洲人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而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这部书是不屑一顾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 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先进科技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