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5174294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187 大小: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权益机制经济学概述(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 权益机制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新体系内容简介第一章绪论,在简要疏理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基础上,指明了权益机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体系框架,并就方法论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第二章二元对立统一价值论,揭示了交换价值的二元基础,得出了交换价值是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对立统一这一新结论。第三章多元有机系统权益论,运用系统论原理,把整个权益系统划分为劳动付出权益、资产所有权益、经理经管权益、企业发展权益、国家调控权益、用户消费权益六个元素,并对六个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更加科学地反映经济关系开辟了新途径。第四章控钞禁息免税运行论,以控钞、禁息、免税为主要特征,构筑了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思路的全

2、新的运行论体系,并针对面临的问题,作了剖析和解答。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权益机制经济学的提出一、经济学概述二、基础经济学称谓的历史回顾三、基础经济学的界定和命名四、权益机制经济学体系预告第二节方法论问题一、方法论问题不容忽视二、理论突破与创新的前提三、重构理论大厦未尝不可四、经济学科学性剖析第二章二元对立统一价值论第一节商品概论一、商品世界剖析二、商品本质揭示第二节生产价值一、劳动价值二、替代劳动价值三、生产价值是劳动价值与替代劳动价值的统一四、直接生产价值和间接生产价值五、生产率和生产价值量六、劳动和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第三节消费价值一、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和效用的区别二、消费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

3、会属性三、消费价值可以量化的客根据四、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的消费价值五、风险和创新成果的消费价值六、消费价值的变动规律第四节交换价值一、交换价值的概念二、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三、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四、益损值分析五、韧带理论六、价格的具体确定第五节交换价值规律及其自觉运用一、交换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二、自觉合理运用交换价值规律第六节对现有价值或价格理论的分析和批判一、劳动价值论二、生产三要素理论三、生产价格论和生产费用论四、效用论和边际效用论五、供求论六、均衡价格论及其补充七、两种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论第三章多元有机系统权益论第一节权益概述一、权益概念、权益结构、权益关系二、权益关系适应生产

4、力发展规律第二节六大权益分述一、劳动付出权益二、资产所有权益三、经理经管权益四、国家调控权益五、企业发展权益六、用户消费权益第三节权益系统分析一、沟通判断契约理论二、权益关系的相对性协调性三、社会主义私有经济的提出四、权益系统基本模式第四节权益分配及其规律一、权益分配是一种特殊的交换二、权益分配协调化规律三、关于剥削的辩证思考第五节权益矛盾运动一、主要权益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二、从主要权益矛盾看社会形态三、原始社会的主要权益矛盾四、部落奴隶社会的主要权益矛盾五、家族奴隶社会的主要权益矛盾六、封建社会的主要权益矛盾七、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权益矛盾八、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权益矛盾九、理想社会主义社会

5、的主要权益矛盾十、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第四章控钞禁息免税运行论第一节运行目标一、总目标二、具体目标第二节运行手段一、基本手段二、保障手段第三节实质内容一、控钞二、禁息三、免税第四节体制设计一、国家金融体制设计二、财政收支体制设计三、对外贸易体制设计四、社会保障体制设计五、企业运行体制设计第五节突出问题一、通货膨胀问题二、失业问题三、经济停滞和经济波动问题四、贫富悬殊、公平、效率问题五、国家经济信用问题第六节基本运行模型一、基本假定二、基本结论前言当今,经济学正面临严峻挑战。稍加留意,“经济学的无能”“经济学怎么了”“人们为什么会嘲笑经济学家”等醒目而刺耳的言词,不难找寻。就传统政治经济学而言

6、更是如此,有的学者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作为基础理论的地位受到很大威胁,出现了基础理论缺位的现象。”(谷书堂、高明华,1999)。对此我举双手赞成。我坚定地认为,基础经济学革命性的变革已经是必然的趋势。然而,也有不少学者,置身死胡同竟然“流连忘返”,对于新生的经济学新体系,不是不屑一顾,就是求全责备。即使是一些反对传统理论的学者,往往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这表明要实现经济学革命性变革,眼前尚无坦途。我们面临的任务不仅是立新,还必须破旧。本书意在为实现经济学革命性变革开辟一条新途径,同时十分注重了破立统一。本书的整个体系,主要由二元对立统一价值论、多元有机系统权益论、控钞禁息免税运行论三部

7、分构成。前两部分形成多年了,一些专家给予过肯定甚至褒奖。第三部分是新近构建的,它植根于前两部分的逻辑延伸之中,其结论可能会使不少读者感到吃惊。这一新体系如果成立,将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空前大革命,将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新时代的新生和新胜利。所谓“凯恩斯革命”等与之相比,也会逊色很多。最后,感谢所有的读者。希望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不同意和反对本书观点的读者,成为我的老师和朋友。并真诚地热切地盼望读者朋友一道来对本书整个体系及其具体观点,在证实的基础上充实、在证伪的基础上否定。无论是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还是否定式的批评意见,我都是十分渴望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再版权益机制经济学时,能够提到您及您的观点

8、。作者一九九九年参考文献谷书堂、高明华,1999:中国经济学:繁荣中有困窘,经济学动态,第3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权益机制经济学的提出一、经济学概述简单地说,经济即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实力、经济效益、经济部门等的简称。经济学即研究经济问题及有关方法和历史等的学问。展开来讲,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济学是指整个经济学体系。它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环节、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范围、乃至不同立场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实力、经济效益、经济部门等而形成的理论概括或假说,以及有关方法和历史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如今已演化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通常可分为基础经济学、经济史、

9、经济学史、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环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边缘经济学等等。再具体划分开来,数以百计。狭义经济学则指的是广义经济学中的基础经济学。本书内容属于狭义经济学也即基础经济学范畴。这里的广义与狭义之分,与所谓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狭义政治经济学”和研究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广义政治经济学”之分是有区别的。“狭义政治经济学”与“广义政治经济学”之分,其实是作为基础经济学的狭义经济学中的广义与狭义之分。二、基础经济学称谓的历史回顾基础经济学的古老称谓是“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1615年法国人A.de蒙克莱田(约15

10、75-1621)首创了这个术语。这一年他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是以“政治经济学”命名的第一本书。在英国,W.配第(1623-1687)于1672年写成的爱尔兰政治剖析中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1767年英国人J.斯图亚特(1712-1780)出版了英国第一本以“政治经济学”命名的书,即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也延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在中国,“政治经济学”一词是20世纪30-40年代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才出现的。创建“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的初衷,其实是要突破“家庭经济学”范畴,建立不同于传统“家庭经济学”的新型学科。1775年法国

11、人J.卢梭(1712-1778)为法国百科全书写“政治经济学”词条时就区分过“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A.斯密(1723-1790),在他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的序言中曾提到过“政治经济学”是“被看作是政治家和立法家的一门科学”。从法英两国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作书名的两本论著的全称中,也可以反映出这个特征。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前430-约前355/354)的经济论,这一最先使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的著作,研究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

12、。随着历史演进和时代变迁,这种传统“家庭经济学”自然不再能满足客观需要,因而也自然会催生出突破传统范畴的新型经济学。在此情况下,用合成词标明新型经济学的特征以示区别,也自然是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作为标明其特征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politikos,意为“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可见,“政治经济学”的实际含义是社会的国家的经济学之意,或者说是从政治家视野的高度来看的超越“家庭经济学”范畴的经济学,与政治活动和阶级斗争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这样理解“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是无可指责的。问题在于,“政治”一词在现代语言中,作为政治活动和阶级斗争的含义太普遍了,而西文

13、“经济”一词也早以超越了家计管理的范畴,合称“政治经济学”很容易产生误会。况且,把这门学科仅仅视为政治家和立法家的科学而隔断与民众及家庭的关系,显然也是片面的。“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家庭经济学”,应当是包容式的超越,而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完全排斥式的超越。因此,“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很自然地受到了冲击。在德国和奥地利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的学者中,曾较准确地称之为“国民经济学”、“社会经济学”。R.卢森堡(1871-1919)曾指出:“所谓政治经济学,不过是国民经济学一辞的外来语而已。”(1962中译本)在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1835-1882)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提出

14、了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的主张,认为单一词更简单明确,更符合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A.马歇尔(1842-1924)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开始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称谓。在中国,主张变革“政治经济学”称谓的也不乏其人。80年代初,熊映梧教授就多次呼吁:“把政治经济学改名为理论经济学”(1984)。其实,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政治经济学”术语问题更大。汉语“经济”一词,在古代的意思是“经邦”、“济民”、“经国”、“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是最先采用“经济学”这个汉语词汇的人。约1903年,日本人杉荣三郎(187

15、3-1965)在中国京师大学堂任教期间,编写了经济学讲义,它很可能是第一本取名“经济学”的中译本。此前一些西方传教师的中译本曾取名国富策、富国养民策等。中国的严复(1853-1921)等人则译为“生计学”、“计学”等。不难发现,经济一词在汉语中毫无家计管理的影子,本身就有从政治家视野的高度反映的成份,再加上“政治”一词简直不伦不类,完全是未考虑词源等因素而出现的翻译败笔。其实,在开始翻译西方经济学著作时,并没有在“经济学”前冠以“政治”一词,比如一直到郭大力和王亚南合译的D.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1931年神州国光社出版)时,还没有加“政治”一词。显然,在“生计学”前面冠以“政治”一词尚说得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