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4959000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流程系统.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排水处理部分1. 评价污染物的指标(COD,BOD,TN,TP,TOC等)(一)物理指标:温度、色度、臭味、固体物质(二)化学指标有机物:1以氧表示: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 2以碳表示:理论有机碳Thoc、总有机碳TOC无机物:PH值及碱度、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离子(三)生物化学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2 污水可生化性的评价指标污水的可生化性常用BOD5与COD的比值来评价污水可生化性评价标准BOD5/COD 0.3 0.30.45 0.45可生化性 难生化 可生化 易生化3污水处理常用工艺流程 回流污泥 污水格栅沉砂池沉淀池生物处理二次沉淀池三级处理出水

2、污泥消化处理 污泥浓缩4. 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重点指标,包括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见后附表5. 格栅的作用及其维护运行作用:格栅主要是拦截污水中体积较大的悬浮物,以保证后续处理设备正常工作。维护运行:流量分配调节:通过阀门或者启闭机调节水量均匀分配过栅流速的影响:水头损失应控制在0.3以内,水头损失突然增大,可能是进水量增加,或格栅局部堵死。格栅控制方式:利用格栅前后的液位差、时间差控制定时巡视检查:现场巡视,观察格栅上栅渣量,水头损失情况,检查格栅局部是否有堵塞现象。卫生安全:强制通风,及时清理6. 沉砂池的类型及

3、其运行维护;平流沉砂池,控制污水在池中的水平流速,并核算停留时间。水平流速应控制在0.150.30m/s如果沉砂以大颗粒为主,水平流速取高值,如果沉砂以细小颗粒为主,水平流速取低值,以便颗粒沉降。停留时间应控制在3060s。控制方式,调节出水溢流堰;改变运行个数,可用两个沉砂池改变流量曝气沉砂池:控制指标,曝气强度和水平流速;运行方式,根据入流污水中沙粒的主要粒径,实际运行中摸索曝气强度与水平流速的关系。涡流沉砂池,操作时要注意各设备之间的工作顺序及工作时间控制。工作顺序:沉砂洗砂排砂出砂。沉砂池的运行维护(其它):配水、配气;排砂间隔;设备检查保养;定期巡视;卫生安全。7. 初沉池和二沉池的

4、工艺参数与运行维护城市污水沉淀池设计参数 类别沉淀池位置沉降时间表面负荷污泥量污泥含水率固体负荷堰口负荷初次沉淀池单独沉淀池1.52.01.52.5151795972.9二级处理前1.02.01.53.0142595972.9二次沉淀池活性污泥法后1.52.51.01.5102199.299.61501.52.9生物膜法后1.52.51.02.071996981501.52.9初次沉淀池的运行维护,(1)控制工艺参数 (2)对异常情况的检查:排泥的浓度;浮渣槽的溢流;排泥是否及时;SS去除率的高低(3)定期巡检的内容:出水三角堰是否出水均匀,有无堵塞;观察污泥颜色,若颜色发黑,说明污泥腐败,应

5、加快排泥;应防止排泥管道堵塞,定期冲洗;定期检查水下设备的锈蚀程度,定期维护设备。二沉池的运行维护:(1)控制二沉池的工艺参数,包括水力表面负荷,固体表面负荷,出水堰溢流负荷,二沉池泥位。(2)二沉池的日常维护:经常检查和调整二沉池的配水系统,使进入各池的的混合液均匀;经常检查和调整出水堰板的平整度;及时排除浮渣并经常冲洗浮渣斗;出水槽上的生物膜应及时清除;每年应将二沉池放空一次。(3)保证回流污泥的正常运行。8. 活性污泥的性质特征(含水率、核心组成、微生物组成)含水率99%,固体物质1%,比重1.0021.006,比水略大,可以泥水分离核心组成:微生物和固体杂质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原

6、生动物,草履虫、钟虫等;后生动物,轮虫、线虫等9.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的四阶段停滞期、对数期、静止期、衰亡期10.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的定义活性污泥法:是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触,使污水净化的一种方法。生物膜法:利用固着生长的微生物生物膜的代谢作用去除有机物,有厌氧和好氧两种。11. 活性污泥工艺流程及四大的单元作用 空气 污水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出水排放 污泥回流 剩余污泥初次沉淀池:去除大部分固体杂质曝气池:是由微生物组成的活性污泥与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充分混合接触,进而将其吸收并分解的场所,它是活性污泥工艺的核心二次沉淀池:使活性

7、污泥与处理完的污水分离,并使污泥得到一定程度的浓缩曝气装置:是向曝气池供给微生物增长及分解有机污染物所必需的氧气,同时进行混合搅拌,并使活性污泥与有机污染物质充分接触。12. 活性污泥的指标(MLSS,SV,SVI,SOUR)污泥浓度MLSS,指单位体积混合液含有的悬浮固体量或者挥发性悬浮固体量(MLVSS),单位mg/L或g/L污泥沉降比SV,指活性污泥混合液置沉淀30min所得污泥层与原混合液体积之比(%)。正常范围15%30%污泥体积指数SVI,简称污泥指数SI,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置沉淀30min所得的污泥层中,单位质量的干污泥所具有的体积。单位为ml/g,常省略。活性污泥的耗氧速率SO

8、UR,是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常采用mgO2/(gMLVSSh).13.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参数(污泥龄,回流比,污泥负荷,容积负荷,反应时间)几种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参数运行方式 泥龄 污泥负荷 体积负荷 反应时间 回流比 d kgBOD5/(kgMLSSd) kgBOD/(m3d) h普通活性污泥 35 0.20.4 0.30.6 48 0.250.5阶段曝气 35 0. 20.4 0.61.0 35 0.250.75延时曝气 2030 0.050.15 0.10.4 1836 0.751.5吸附再生 35 0.20.6 1.01.2 0.51.0 0.251

9、.014. 影响氧转移的因素水质、水温、气压、气泡的大小、液体的紊流程度、气泡与液体的接触时间15. 氧化沟工艺的运行形式(Carrousel(卡罗塞尔氧化沟),Orbal(奥贝尔氧化沟),交替式氧化沟)结构,及运行卡罗塞尔氧化沟,又称平行多渠形氧化沟,应用立式低速表面曝气器供养并推动水流前进,沟深较大(),占地面积小,沟内流速达,循环混合液流量为入流废水的倍。奥贝尔氧化沟,又称同心沟式氧化沟,平面类似田径场的跑道,有多条沟渠,污水依次从外沟流向内沟,从内沟流出,进入二沉池。常用三沟形,三条沟的容积比为()()。交替式氧化沟,是一种双沟式氧化沟,串联运行。在两沟中交替进行好氧活性污泥过程和沉淀

10、过程,不建二沉池。三沟式氧化沟,串联运行时,两侧的沟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中间的沟一直为曝气池。原废水交替从一侧沟进入,从位于另一侧的沟流出。16. SBR工艺,CASS工艺及其运行操作方式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运行时,污水分批进入池中,依次经过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完成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五个过程都在同一反应器内进行,实现自动化控制。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每个CASS反应器分三个区域生物选择期(厌氧或兼氧)、兼氧区、好氧区,三者的容积比为1530。污水首先进入选择区,与来自主反应区的混合液混合,经过兼氧反应后进入主反应区。17. 生物脱氮、生物除磷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原理

11、生物脱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各种形态的氮转化为N2、N2O过程,包括氨化、消化和反硝化过程。生物除磷: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过量吸收溶解性磷酸盐,使之转化为多聚磷酸盐储存于细胞内,从而达到除磷效果。生物消化的影响因素:F/M和SRT;回流比R与水力停留时间T;溶解氧DO;BOD5/TKN;PH和碱度;有毒物质;温度。生物反硝化的影响因素:F/M和SRT;污泥回流比R;内回流比r;溶解氧DO;BOD5/TKN;PH和碱度;温度。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F/M和SRT;回流比R;水力停留时间T;溶解氧DO;BOD5/TP;PH和碱度;温度;18. 生物脱氮,生物除磷工艺流程和原理 生物除磷A/O法 原

12、污水 厌氧 好氧 二沉池 出水 污泥回流(0.51.0)Q 剩余污泥原理:在厌氧池中释放磷,然后在好氧池中吸收磷和去除BOD,当停留时间足够长时,还会进行消化,通过二沉池排泥除去磷。厌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流程 内循环(消化液回流) 加碱 原污水 反硝化反应器(缺氧) 硝化反应器(好氧)沉淀池处理水 污泥回流 剩余污泥原理:消化反应器内的已进行充分反应的消化液一部分回流反硝化反应器,而反硝化反应器内的脱氮菌以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以回流液中硝酸盐的氧作为受电体,进行呼吸和生命活动,将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19.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A2/O)流程,及去除原理(各单元的去除对象,及操作环境) 混合液回流 曝气 进水 出水沉淀池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 污泥回流 剩余污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