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745799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试题 鲁人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可估量(ling) 悼(do)念 肤(f)浅B繁芜(w)丛杂 忌(j)恨 空(kng)白C豁(hu)然开朗 诬蔑(mie) 领域(y)D卓(zhu)有成效 诅(j)咒 诽谤(bng)解析A项量ling,肤f;C项蔑mi; D项诅z 。答案B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逝世掩盖设施 繁芜从杂B宗教 摸索 要素 浅偿辄止C剩余 诅咒 疾恨 坚忍不拔D悼念 侮蔑 回敬 卓有成效解析A项“从”应为“丛”;B项“偿”应为

2、“尝”;C项“疾”应为“嫉”。答案D3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追问。“老了。”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解析C项和例句一样都运用了讳饰;A项顶针;B项对比;D项双关。答案C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个从展厅出来的人心情都豁然开朗,参观展览犹如给这些发行员的心灵放了个假,据悉,本次展览将延续到2011年7月29日,市民在此期间可免费参观。B深深的思念,渐渐的怀念。日子久了,她慢慢

3、发觉,逝去的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完美,他在她的回忆中思念常驻,永垂不朽,没有人能够代替。C由于以往的监督不公开或者公开不充分,在遇到困难时,人大常委会对于一些问题和领域的监督可能浅尝辄止,现在这种全面公开,迫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必须向纵深推进。D在海滨线路方面,我市的上下川岛及阳江东方银滩独占鳌头,一家大小或情侣的戏水踏浪,使旅途平添了几分情趣。解析A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B项“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在这里使用不恰当。D项“独占鳌头”比喻居首位或第一名,只能是一家,不能是两家。用在此处不恰当。答案C5下列

4、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C他曾经密切地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解析A项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项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D项缺少主语。答案B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 。既有论语,

5、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A BC D解析以开头或以开头,说作品,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更合理。排除B、C。比较A、D,应该是从结尾入手好,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自古及今,结尾更好。答案D阅读与鉴赏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0题。(18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

6、,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7、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

8、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

9、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7文章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答:_答案起概括全文

10、的作用。8试简要比较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的异同。(4分)答:_答案相同点:二者都为人们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不同点: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落后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认识社会。9“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答:_答案“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

11、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10“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6分)答:_答案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5题。(24分)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

12、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以一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

13、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想。母亲的意想,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想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

14、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飚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