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4736777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免疫二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教学目的1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A:知道)。2 免疫学的应用(A:知道)。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2) 免疫学的应用。2 教学难点(1) 过敏反应。(2)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过程【板书】 过敏反应免疫失调 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免疫学的应用【注解】(一)过敏反应1 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2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

2、素、磺胺、奎宁等4 抗体附着部位: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5 发生机理: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于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二)自身免疫病1 概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起作用,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这种反应造成了自身组织、器官的损伤或出现症状,就称自身免疫病。2 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三)免疫缺陷病1 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生来就有2 分类 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

3、病毒(HIV)”引起,它能攻击人体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之大量死亡, 如艾滋病(AIDS) 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的注射器而传染的。(四)免疫学的应用1 免疫预防:如预防接种2 免疫治疗:如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3 器官移植: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HLA(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是不一致或相近。(有一半以上相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例析】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哪一种方式感染艾滋病毒(D)A与病毒

4、携带者握手 B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C住旅店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同类题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A:知道)以下属于过敏原的是(C)A室内尘土 B花粉 C病原菌 D牛奶参与过敏反应的是(A)A抗体 B淋巴因子 C效应T细胞 D干扰素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的区别表现在(C)作用的机理和方式 分布位置 作用的结果 化学性质 所产生的细胞 作用对象A B C D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A)已免疫的机体 未免疫的机体 接受相同的过敏原 接受过敏原A B C D关于过敏反应

5、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作迅速 B反应强烈 C不破坏组织细胞 D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人体过敏反应中,通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从而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出现荨麻诊。此生理过程属于(B)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对于过敏反应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C)A由于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体内没有抗体,不能及时清除过敏原B由于过敏原与自身某些细胞表面物质相似而引起C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内,引起某些细胞产生相应反应D过敏原可直接刺激某些细胞,使其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下列生理反应中会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反应是(D)A效应T细胞与被感冒病毒侵染的细胞密切接触B抗原被呈递给T细胞

6、C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D青霉素皮试中部分人的注射部位会红肿自身免疫疾病产生的原因是(C)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 B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自身免疫疾病(D)A风湿性心脏病 B风湿性关节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脊髓灰质炎下列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A艾滋病 B风湿性心脏病C风湿性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主要传播的媒介(A)A血液和精液 B握手和拥抱 C衣服和卧具 D空气和食物艾滋病毒主要感染(A)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中性细胞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艾滋病是一类免

7、疫缺陷综合症的总称 B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类病毒C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等途径感染D艾滋病的治疗在目前有突破性进展生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哪种方式感染艾滋病病毒(D)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 B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C住旅店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B获得性免疫缺陷就是艾滋病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生活很长

8、时间,危害极大下列疾病不是由于免疫反应过高过强引起的是(D)A支气管哮喘 B荨麻疹 C风湿性心脏病 D癌症HIV是侵入人体内的何种细胞而使人得病?(C)A红细胞 B吞噬细 CT 细胞 DB细胞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C)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免疫学的应用(A:知道)科研人员发现,在乙肝病人血液中;除了有乙肝病毒颗粒(HBV)外,还有大量的空心乙肝病毒,即病毒外壳。这一重要发现为乙肝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空心乙肝病毒颗粒,可能来自(AB)AHBV中DNA分子侵入肝细胞后留在外面的空壳B在HBV增殖过程中

9、末组装的HBV外壳C由基因突变而来D由人体肝细胞中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外壳(多选)下列属于免疫系统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BC)A胸腺素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 D组织胺儿童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有的不表现出明显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这种免疫是(C)A非特异性自然免疫 B非特异性人工免疫C特异性自然免疫 D特异性人工免疫下列属于免疫治疗的是()A预防接种 B移植器官 C服用免疫抑制药 D输入淋巴因子预防接种预防疾病的原理是(D)A预防接种能消灭体内的细菌B预防接种能增强人的抵抗力C预防接种能提高人的兴奋性,加快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D疫苗接种到健康人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

10、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下列那些遗传病目前不能通过接种来预防(D)A乙肝 B流脑 C天花病 D艾滋病 下列能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是(D)A注射葡萄糖 B服用氨基酸 C注射胰岛素 D注射破伤风疫苗人体器官的移植不易成活,根据现代免疫学概念。移植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D)A过敏原 B疫苗 C抗体 D抗原要想器官移植成功主要应满足的条件是(B)A大小相同的器官 B两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或相近C两者具有亲缘关系 D病人的营养条件要相同我国已发出通知:凡入境的国外人员要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严禁艾滋病患者入境;禁止进口一切血制品。这分别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 和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到2

11、001年9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8133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208例,死亡641例。疫情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有关专家估计,到去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者超过60万。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强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领导要把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作为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保证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完成。请问:(1)艾滋病是汉语译名,它的全称是 ;英文名简称是 。(2)以下对艾滋病表述较恰当的是( )A一种病 B由艾滋病病菌引起的传染病C由HIV引起的恶性传染病 D肺炎、卡波济氏肉瘤等的综合症(3)艾滋病一般通过以下哪些途径传染( )A饮食和呼吸 B血液 C汗液 D性行为 E泪液(4)根据所学知识和目前我国国情,要防止艾滋病流入我国,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C保护易感人群 D勤洗澡讲卫生(5)研究指出HIV有100多种形态,众多的变异类型形成是 的结果,也是目前研究HIV疫苗的主要障碍。这种变化不同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C(3)BD(4)A(5)基因突变;突变的多方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