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41059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类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王俊娥【摘要】: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围绕在人们身边的自然因素的总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需要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当人类只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忽略自然环境,人类就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很多疾病便是因为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而爆发,人类的疾病也会随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关键词】: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 自然疫源性疾病 水污染 肺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人类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同时也被环境所制约。如果在人类的利用自然环境的

2、过程中毫无节制,自然环境将会给人类带灾难,其中就包括疾病。每年人类死亡人数很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死于疾病,而且很多疾病都是由自然环境的所引起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综合地作用人体,在某些条件下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即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使机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上述平衡状态,一旦破坏,即可产生对机体不良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自然疫源性疾病常指某些自然环境为病原体在野生动物间传播创造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通过媒介节肢动物或宿主脊椎动物等而受到病原体感染所

3、致的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病原体的主要宿主有兽类、鸟类、家畜、家禽等,媒介主要有蚊、蜱、螨类等。目前全球一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几乎均属于自然疫源传染病。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科学技术进步,传染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监测水平逐渐提高,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十几年来,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整体水平下降。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病例1859295例,死亡39028例,发病比例由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

4、、生活条件的改善、预防控制和免疫措施的推广应用,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从自然疫源性疾病单个病种的流行趋势来看,HFRS、乙脑、疟疾、钩体病等曾是“强势”传染病的疫情有大幅度的回落,截止到2006年,其发病增长速度(定基比)依次-6879、-6860、-4059和-9785,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而布病、狂犬病和登革热等在20世纪曾得到有效控制,但在21世纪之初有所上升,至2006年,其发病增长速度(定基比)依次为240358、5636和1574,形势不容乐观;而处于法定传染病之首的鼠疫,其疫情虽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流行趋势的发展,其疫情也呈现上升趋势,鼠间疫情相当严

5、重,新疫源县不断出现,部分鼠疫静息疫源地重新活跃,动物鼠疫流行范围逐渐扩大。在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全球的发展以及各国对外开发力度的加强,人员流动变得非常频繁,使携带SARS病毒的人员通过现代的交通工具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传到世界各个角落。在短短数月期间,SARS病毒迅速扩散到全球5个大洲29个国家或地区,造成了世界人民的恐慌。SARS的爆发可以说是自然环境对人类过分掠夺的报复,为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树木,使地面上植被大量减少,再加上人类对氟氯昂的使用,破坏着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致使全球温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问题一

6、直困扰着世界人民,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气温比19世纪80年代高出0.7,不断升高的温度使海平面上升,同时也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温暖的环境也会促进病原体和媒介生物的繁衍。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上升13.5,将促使多种病媒生物传染病在新的地区发生。由于长期和短期的气候变化都会作用于病原体、媒介和宿主,可影响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动物活动区域变迁,使传染病的格局和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引起新病原体及其新传染病的出现,也会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温度的升高,也会影响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的繁殖或存活,如乙脑病毒在蚊虫体内的适宜温度是2532,受温度升高的影响,病

7、毒可以持续增殖,其毒力也将随之增强。近年来,“暖冬”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媒介昆虫易于存活并成功越冬,将进一步增加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曾经有人做过调查,人类90%以上的疾病都与水有关。水是生命的源泉,对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

8、错乱。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各种工厂在排出废水的同时,也排出了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随着空气的流动进入城市的大气中,影响的人类的生命健康。国内外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城市内居民肺癌死亡率逐渐

9、上升与大气污染程度变化有关。因为城市大气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致癌物质(石棉纤维、沥青烟、油烟、焦炉气、致癌性多环芳烃等)及某些潜在性的致癌危险。 等曾用英国煤气工人的调查结果估计城市空气中多环芳烃的致肺癌作用,认为大城市中的肺癌病例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美国根据97个城市87个农村地区的调查结果,认为大气中苯并芘浓度增加0.1ug100m ,肺癌死亡率相应升高5%4。二氧化硫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带来酸雨的同时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二氧化硫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胡雁等对青岛市肺癌死亡率进行分析表明,青岛市区大气S02与肺癌死亡率增高有一定的相关性。5陈士杰等利

10、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整体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资料与S02年均浓度资料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肺癌死亡率与8年前S02的灰色关联度最大,提示S02致肺癌的潜伏期为7年。6在挪威,对16209名男性进行的队列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S02与肺癌危险度有关。Pope等通过美国癌症协会收集的16年资料,涉及500000名美国人的死亡原因风险因素的数据,发现空气中的SO2与总死亡率、肺癌死亡率相关。6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条件愈来愈适应,其表现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人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进食、饮水等各种新陈代谢作用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着多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其机体中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与地

11、壳中的元素丰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人体与各环境参数之间逐渐建立并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这个平衡一旦被破坏,即可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然而在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迅速,导致人类的自我意识膨胀,漠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利用已有的科技手段对大自然进行了无休止的掠夺与征服。虽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这个代价却是人类负担不起的。过多地掠夺资源,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最终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疫病的流行。恩格斯早就 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 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而不仅仅是对物质的无限拥有。

12、对自然界而言,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任何生物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和价值。现代工业文明指导下征服 与主宰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只承认自然对人的工具价 值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权利,不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内在 的、固有的价值,导致人类无节制地运用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向自然掠夺、索取,最终超出自然承受的极限。人类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获得了短暂的利益和发展,但是人类始终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的破坏将会反馈回人类,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层,自然中各种有害的物质终将汇聚在人类身体中,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相协调,与自然环境互相依赖,人类关爱了自然,自然反馈过来也会是关爱人类,为人类创造一个舒心的生存环境。 2014.5.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