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428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接触了议论文时间不长,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此外,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对这样的语言学生体会不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朗读品味鲁迅杂文语言特点。此外,学生反映课文内容看不懂,有些语句不能够理解。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资料,完成预习题。2.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疏字词的读音,梳理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论证缜密,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的特点。2.揣摩本课语言,体会鲁迅杂文浓厚讽刺意味和强烈情感相结合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论证严密,论

2、述层层深入的写作特点。2.体会文章讽刺和褒扬相结合的情感,初步认识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背景资料媒体呈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九一八”事变三年之后,也是日军进一步向南步步紧逼的时候。一时间,亡国灭种论调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多次举行“法会”、祈祷“求佛菩萨保佑”。面对这一系列事实,“于是,有些中国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国民)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习活动之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大家在文中找到说“中国人失

3、掉自信力了”的根据。学生读书交流,媒体呈现:“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报纸)“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1931年蒋介石的讲话)1934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客戴季陶和段祺瑞在杭州举行“法会”,“求佛菩萨保佑”。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且介亭杂文媒体呈现:在议论文中,表述见解或主张的句子就叫“论点”;文章提供的的事例,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内容就叫“论据”。2.请大家研读课文第3、4、5段,说说鲁迅先生如何剖析这个观点。师生交流明确:3、4、5段写鲁迅剖析以上三则事实材料,分析这些人的三种行为所揭示的本质

4、,信“地大物博”“国联”是只有他信力;信“神佛”是发展自欺力。指出这三种“失掉自信力的”人其实早就没有“自信力”,他们只有“他信力”,现在把“他信力”也是失掉了,而且还在发展“自欺力”。3.如果这篇课文只写第1至5段,好不好?给这几段文字拟一个课题?面对鲁迅的分析,你会怎样反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4.思考课文第6至9段写的内容?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论述自己观点的?师生交流:6至9段是鲁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他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7、8两

6、段再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鲁迅把看“自信力”的视野由当前三种事实移到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上来,他把从古至今每个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作为依据,来证明自己“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观点,指出对方抛出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论断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中国普通百姓中有大量可歌可泣的人对中国前途满怀自信,他们是“中国脊梁”。鲁迅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6至9段也是对对方论点的进一步否定,这篇文章论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论述切中要害,增强文章说服力。5.如果这篇课文只写第6段到第9段,好不好?师生交流,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

7、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教师小结,媒体展示:这篇文章1、2段写对方的列举的现象(论据)和论点;3、4、5段是

8、作者在深入剖析这三种现象,指出这些人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发展自欺力。6、7、8、9段是重点,注意论述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告诉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进一步论证了对方观点不科学。这是一篇推理缜密、结构严谨、思想深邃的议论文。学习活动之二:朗读课文,品味词句情感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泼辣、犀利的特点,在严密的论证背后,有或隐或显地讽刺意味和情感色彩,读起来很有味道。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句子,体会比较加点词在表达上有什么隐含的情感?请大家在找一找,品一品。(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

9、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教师把这段文字进行变形,让学生比较阅读,体会字里行间附着的浓厚赞扬之情。媒体呈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是中国的脊梁。这段文字老师

10、觉得这段文字和上文语言不太一样,抒情味加深,我似乎认为这是一种诗化的文字,现在老师对这段文字进行变形变文为诗,请大家朗读这首小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中国脊梁颂。中国脊梁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学习活动小结:总结本文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议论文论点、论据,知道议论文要求论证严密,推理严谨。同时我们品味了鲁迅杂文泼辣、犀利的特点,在他文章文字中,有着爱憎分明的态度。朗读鲁迅的作品,能够感受到浓厚讽刺意味和强烈情感色彩。今后我读先生的杂文,要求能够:读出杂文论证之美;读出杂文结构之美;读出杂文情感之美。作业布置请大家课外阅读写于同时期的先生作品“友邦惊诧”论,思考“友邦”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惊诧了什么?不惊诧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批驳对方观点的?找出具有强烈讽刺的词句读一读。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