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987698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创新之路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 胡俞越 孙昉目 录一、美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机制弊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21.国际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的发展22.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对次贷危机的扩散机制33.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缺失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催化剂44.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机制存在弊端55.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6二、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期货市场所面临的挑战71.全球经济衰退下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期72.大宗商品牛市进入尾声83.宏观调控效应使得资金紧缺104.期货公司盈利模式单一105.期货市场与期货行业面临对外开放116.培育机构投资者举步维艰11三

2、、创新才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动力源泉121.融资融券业务先行试点,股指期货应尽快推出122.期货公司盈利模式亟待创新,政策扶持必不可少133.不断丰富投资者结构,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134.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形成国际定价中心145.建立衍生品市场统一结算体系,控制市场信用风险156.提升期货市场监管效率,混业监管大势所趋15四、不断创新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未来之路161.创新失当的场外衍生品将回归场内交易162.次贷危机为我国期货市场提供了创新契机17当前,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次贷危机都是衍生品惹的祸,把金融衍生品认定为“坏孩子”。连股神巴菲特也认为金融衍生品是国际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3、其实,经过我们仔细分析甄别,发现由于美国金融市场上信用衍生品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两个缺乏监管的场外金融衍生品(OTC),窃取了金融诚信的基石,从而惹出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祸。与此同时,美国金融行业神话的破灭也带给了我国在金融领域赶超世界金融强国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应当冷静分析总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与其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发展我国的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加快金融创新,缩短与美国、英国、日本等金融列强之间的差距,争取早日成为世界金融强国。一、美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机制弊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1.国际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的发展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是指在交易所以外交易的

4、金融衍生品,这种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不通过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也不通过清算所进行合约清算,而是完全由做市商各自单独进行报价交易完成,是一种一对一的交易模式。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西方发达国家汇率、利率开始频繁波动,而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银行业,由于美元对各国汇率的频繁波动,使得各银行均寻求相应的汇率、利率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虽然,在那个时候,CME推出了外汇期货,首开金融期货先河,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期货市场的交易灵活性与便利性较差,且外汇期货刚刚推出,市场流动性不足,因此大部分银行的外汇避险操作是在OTC衍生品市场上完成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以惊人的速度

5、迅速膨胀。花旗、美洲等家国际知名大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份额已经从年的,上升到了年的;日本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在上世纪80年代以年均的速度递增;德国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获得的利润占总利润的以上;瑞士银行的表外业务盈利占总盈利的。而表外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银行之间进行交易的OTC金融衍生品。到了20世纪90年代,OTC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直到近几年才趋于平稳。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OTC衍生品市场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由于没有监管的束缚而大大快于场内衍生品市场(期货交易所)。除了传统的外汇、利率远期、掉期与期权交易外,很多银行还开辟了对这些基础OTC衍生品进行组合嵌入的更为复杂的交易品种

6、。其中,信用衍生品的产生与高速发展更加引人瞩目。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从2004年到2007年的三年间,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承作金额(Notional amounts)增长了近10倍,而绝大多数合约的期限在1年到5年,这也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由图一可以看出,其它独特且更为复杂的OTC金融衍生品承作金额(Notional amounts)的环比半年增长速度在2007年超过了CDS,由此可见,OTC金融衍生品的复杂程度日益加深。图1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承作金额(Notional amounts)半年环比增长速度数据来源:BIST

7、riennial and semiannual surveys on positions in global over-the-counter (OTC) derivatives markets at end-June 20072.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对次贷危机的扩散机制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端于2007年夏季,由于美联储前期连续调高联邦储备基金利率,从而刺破房地产泡沫,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违约率大幅度上升。就次贷危机本身来讲是一个信用危机,但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CBO),使得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造成

8、了对于信贷风险的重新定价。这些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对资产证券化债券进行保值,从而产生了金融风险的放大机制。由于利率的提高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使得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日益增长,导致涵盖次级抵押贷款的结构性信贷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大幅度提高。最终,造成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降低这些与次级债相关的结构性信贷产品的评级。同时,结构性信贷抵押支持工具,如资产证券化产品(ABS)价格快速下跌,造成这些产品初始交易的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而这些结构性债券产品估值的改变与评级的下滑重创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造成大量投资者抛出手中的结构性债券,将资金投向流动性更高、更安全的国债等产品。美国许多不同类型

9、的金融机构都持有与次贷相关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结构性债券产品,并且都集中反应在资产负债表以外,属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对冲基金、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公司(SIV)等基金大量地持有经过投资银行打包,结构更为复杂的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了融资以从事该项业务,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在商业票据市场和所谓的回购市场大举借债,并提供证券作为短期贷款的抵押品。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公司(SIV)等基金通过短期抵押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获得资金,以便解决到期日不匹配问题。在低利率时代,这一替代性银行系统利润惊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参与者不需要遵守商业银行较为严格的损失拨备要求。但随着次贷危机爆发

10、,这些替代性银行系统变得日益脆弱,它们单薄的资本基础无力应对在抵押贷款和其它投资方面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他们所依赖的融资市场也迅速枯竭。在2007年8月到11月期间,抵押支持商业票据(ABCP)市场的未偿付金额锐减了3000亿美金,说明ABCP市场的流动性迅速走向枯竭。随着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公司(SIV)等基金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作为这些机构的出资人开始向这些机构注入流动性。但是,购买结构性债券公司的财务杠杆很高,且很多机构购买这些债券时房地产价格也非常高,随着房价的大幅缩水,结构性债券的放大效应迅速抽干了这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同时,很多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对其持

11、有的结构性债券进行保值,但是随着市场流动性的蒸发,许多发行CDS合约的金融机构无法履约,更加剧了市场危机。3.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缺失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催化剂场外金融衍生品(OTC)市场在美国既不属于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亦不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范围之内,并且1974年美国的商品交易法(CEA)正式免除了CFTC对OTC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责任。美国的商品交易法(CEA)将按揭工具、远期、回购选择权等OTC金融衍生品定义为非商品,因此免除了CFTC的监管责任。因此,如高风险抵押担保债券(CMO)、信贷资产的证券化(CLO)、市场流通债券的再证券化(CBO)、信用违约互换

12、(CDS)等市场完全不受监管,也没有公开的记录显示债券违约卖方是否拥有资产进行支付。由于这种OTC交易市场中交易商相互之间持有大量头寸,从而在该市场上蕴含着极大的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可以说由于美国金融法规和监管者的思维并未跟上华尔街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得金融监管者允许这些市场在监管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大肆发展起来。就如格林斯潘曾向有所怀疑的国会议员再三强调的,银行是比政府当局更好的风险管理者,然而,事实却无情地砸碎了格林斯潘的断言。由于OTC金融衍生品市场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监管具有较大的难度。第一,OTC衍生品交易具有表外特性,使得传统的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银行资本要求的监管工具

13、不在有效;第二,产品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加之二级市场不发达,使得市场缺乏普遍接受的定价方法,从而使风险的度量与控制更加难以掌握;第三,产品的特定目的所造成的灵活性与特定性使得传统的以通用交易工具评价市场的监管方法实际上处于失灵状态;第四,涉及交易产品的各个主题的广泛性造成了以机构为基础的监管方法无能为力;第五,由于是全球性市场,各个国家之间的监管政策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缺乏监管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无法估计外部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没有政府监管下的OTC衍生品市场,风险不断集聚,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交易对手之间相互不了解,没有结算机构为其进行结算,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和愈演愈烈。

14、4.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机制存在弊端由于场外金融衍生品(OTC)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缺乏有深度的二级交易市场,使得该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严重不足。由于OTC市场上缺乏结算中心,不是集中撮合交易,造成市场定价效率低下,使得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定价极大地偏离了正常水平。由于缺乏二级市场,如CDS等OTC金融衍生品的定价由模型决定,债券的评级是这个CDS定价模型的重要参数,而债券的评级亦是由模型决定,模型套模型的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金融创新失当。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OTC)极低的透明度与监管缺失,造成参与交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实际交易头寸等情况一无所知,如果一家

15、交易商出现流动性问题或倒闭,则会牵连许多参与交易的做市商,造成连锁反应。因此,由于OTC金融衍生品市场自身交易机制的这些弊端使得其对次贷危机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日闻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升级,国内的一些金融衍生品创新也要搁浅,其实,大可不必美国一朝被蛇咬,中国十年怕井绳。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的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与金融期货市场虽然不能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关系实在不大。场内期货市场与OTC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期货市场的市场灵活性远远地要小于OTC市场,但市场风险也要远远地小于OTC市场。由于期货市场面临着严密的监控,风险控制机制非常完善,如大户持仓报告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保证金制度等

16、等都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所不具备的。同时,期货交易在交易所进行撮合交易,市场流动性很高,由统一的结算所进行结算,这些交易机制上的优越性都使得期货市场的风险大大低于OTC衍生品市场。更何况,美国此次引发危机的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美国的几大期货交易所进行的交易并未出现问题。在美国如此强烈的金融风暴下,期货交易仍能够顺利进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由于交易机制的完善,场内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非常小。5.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自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开始进入调整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中国经济也开始回落,将进入一轮次高速增长期。根据IMF2008年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显示,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