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971351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 空间几何体案例分析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第一步:出示案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由学生对棱柱、棱锥、棱台的图片及实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归纳出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2 能力目标:在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立体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及类比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探索问题的精神,善于思考的习惯。3 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合作交流、互助交流,培养创新意识。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2 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概括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

2、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2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模型。课前准备1 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学生预习过本节课的内容,自制柱、锥、台的几何模型教具。2 教师的教学准备:较多的物体模型,本节课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情入题(1)利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的世界经典建筑物的图片(包括章头图),引导学生领悟章头图和章引言的重要性,并明确几何学研究的内容,几何学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学习的内容,及如何去学习本章的内容。(2)给出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图片,结合这些幻灯片给出空间几何体的概念:如果我们只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

3、形就叫做空间几何体。并指出:本节课主要从结构特征方面认识一些最基本的空间几何体。设计意图:作为一章的起始课,重视编者精心打造的章头图和章引言,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放眼世界的胸怀,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并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 提出问题,探索新知问题1:同学们能否将图1中的16个物体进行分类?(要求从物体的结构特征方面考)图1 (教材上的原图,充分利用教材)考虑到学生对结构和特征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给出汉语词典中结构与特征的描述,并结合图片中的

4、图(1)和图(2)进行解释,学生经过提示后,较快、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概括出共性的结论,从而得出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并一起得出相关的概念。其中对于旋转体的分析,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以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设计意图:借助具体的实物图及实物,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图形及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并由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图形的特点,抽象概括出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概括的能力。上图中的物体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其中(2),(5),(7),(9),(13),(14),(15),(16)具有相同的特点:组成几何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图形,并且都是平面多边

5、形; (1),(3),(4),(6),(8),(10),(11),(12)具有相同的特点:组成它们的面不全是平面图形.多面体:把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简单几何体的分类:旋转体:把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教师:通过分类同学们认识了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概念,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多面体和旋转体各自有哪些要素组成?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归纳。接下来我们对刚才图片中总结出的多面体进行研究,探索,分类。问题2:请同学们观察图1中的四个多面体(2)、(5)、(7)、(9),再结合你们自制的模型,发现它们有何

6、特征?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出它们具有三个特征: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教师指出具有这三个特征的多面体叫做棱柱。得出定义后,师生共同研究棱柱的相关定义:棱柱的底面、侧面、侧棱、顶点,棱柱的表示,棱柱的分类。(这一部分在ppt中演示)。底面 侧棱DABCEFFAEDBC侧面顶点3 设计问题,深化概念问题1:如图2,一个长方体,你能说出它的底面吗?教师:同一个几何体由于所选平行平面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定义中有两个面平行中的“有”的含义是:存在,不一定唯一。 图2 问题2:如图3,长方体ABCDABCD中被截去一部分,其中FGAD,剩下的几何

7、体是什么?截去的几何体是什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一部分学生的回答不是棱柱,但在另一部分学生的提示下,得出了正确答案:分别是五棱柱和三棱柱。教师:判定一个几何体是否为棱柱的思路:选定一组平行平面后,按定义考查其他条件。若条件满足,可下肯定结论;若不满足,不要急于否定结论,可再选另一组平行平面,按定义再次验证。总之,观察问题一定要周到、仔细、全面。问题3:有两个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吗?此题较难,学生不易想到,在他们思索一会儿,举不出反例的情况下,教师给出图4的反例,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好,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棱柱的概念,在撇杨合情推理能力的

8、同时,适当进行思辨论证。 图44 类比学法,合作交流在对棱柱的定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后,教师提供图片和实物,将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这部分的内容放手给学生自行完成,让学生类比棱柱结构特征的研究,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出棱锥和棱台的结构名称、分类标准及表示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学生作探讨后的汇报,教师及时点评,得出棱锥和棱台的结构名称、分类标准及表示方法,并将内容进行板演。教师给出以下两名人对类比的描述,强调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开普勒说:“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波利亚曾经指出:“类比是一个伟人的

9、引路人,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中的类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实物的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棱柱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比较学习,便于知识的建构。借助名人名言,适当渗透人文主义精神。5 应用整合,强化新知例1 下面图形中,为棱锥的是() (1) (2) (3)教师:判断的标准是定义。例2 判断下列几何体是不是棱台,并说明为什么?(参考p9的第二题) 教师:由棱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棱台的下底面上底面;棱台的所有侧棱延长后交于一点。树立“还台为锥”意识。设计意图:深化棱锥、棱台的概念。6 设置探究,感悟哲学探究:棱台

10、与棱柱、棱锥都是多面体,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三者的关系如何?当底面发生变化时,它们能否相互转化?经过学生的讨论,得结论:棱柱、棱锥、棱台都是多面体,从相互联系的观点看:棱台的上底面扩大,使上下底面全等,就得到棱柱:棱台的上底面缩小为一个点,就得到棱锥。 上底缩小上底扩大 教师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借助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并指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渗透了哲学思想:量变到质变。棱锥的上底面慢慢变大,量慢慢在增加,增到一定程度,变成台、柱,质也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人的学习就是和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我们个人的素质随着不断学习在发生变化,数学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现

11、在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学数学没有信心,要树立信心,要努力学习,不断思考,增加自己数学学习的经验,慢慢的你的成绩会上来,最关键的是你的数学素养会提升,你的思维能力会提高。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看待我们所研究的柱体、椎体、台体;二是通过在直观感知方式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一些合情推理、思辨论证,通过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是渗透人文主义精神。7谈谈感受,归纳整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共同交流、总结。1 知识方面: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棱柱、棱锥和棱台三者的联系2 能力方面: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合情推

12、理能力是培养;思辨论证能力的培养3 思维:我们从图形的逐次分类中,感受了怎样去处理问题,更清晰的形成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怎么去分类,明确了事物分得越细,它们所具有的共性更一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经历了几个层次的变化: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教师:数学家迪摩根说过:“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二是想象力的发挥。”而想象力在几何上的一个表现就是直观能力,是归纳、类比的合情推理能力。这节课我们一直沉静在这些能力培养的氛围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小结,让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结构。作业设计(1)习题1.1A组第一题(2)预习下

13、节课内容第二步:案例分析前的工作单1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怎样的?2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是什么?3 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有哪些?概念有几种定义?4 概念的理解包括哪些内容?5 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将概念纳入它所处的概念体系中去”,你做何理解?请举例说明。6 多面体(柱、锥、台)概念的概念体系?第三步:案例分析1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1)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数学教育展望,徐斌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侧重文化和语言等知识工具的传播数学的学习被看做是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他们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证: 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约定和

14、规则,而语言则是一种社会的建构。 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某一领域知识真理的确定和判定起着关键作用。 个人主观知识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 发表的知识需经他人的审视和评判,才有可能重新形成并成为人们接受的客观知识。 无论是在主观知识的建构和创造过程中,还是参与对他人发表的知识进行评判并使之再形成的过程中,个人均能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针对以上论证勾画出下图关于知识的社会构建的循环过程:通过主体间的审视、再形成和接受经个体的创造过程新知识的主观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客观知识被个体内化与再建构 经发表形成客观知识 知识的社会建构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新知识的形成首先源于个人对新知识的主观建构,即个人通过自身的创造过程,在其主观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知识的积累发挥潜在的作用。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建构性,要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建构新的数学概念。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有质的区别,它突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