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953477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1新人教版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斗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

2、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重点难点】1、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2、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重点难点突破】1、 重点突破:通过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个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先天优势

3、、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出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越等国利用优势相继争霸。2、 难点突破:通过对比铁器和石器、青铜器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突破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难点;通过对比周王室建立初期和东周建立时实力的对比和对王室衰微的原因分析突破王室衰微的难点。【教法指导】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统一稳定的,但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三个特别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的时代。你们知道是哪几个时代吗?(春

4、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给出这三个时代的相关图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动荡不安时期呢?(学生:因为战乱、国王昏庸无能等等。)这些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相信同学们通过了解第一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后,会有更加详细的解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过程设计】1、 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当时各国争战不休。我们常常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什么分成这两个部分呢

5、?就好比一场足球赛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比优势,下半场比输赢。春秋时期是争霸的时代,看谁能取得优势地位,成为号令天下的诸侯长。战国时期是称雄的时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要进行最后的决战,要消灭所有的对手,统一中国。公元前475年,当担霸主时间最长久的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标志着战国的开始,从此七国之间进行了200多年的兼并战争,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2、 由课文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动荡”的含义,并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标题动荡的春秋时期,请同学们说说“动荡”的同义词是什么?(摇晃、变动、变化等等。)有变化才有变动,变化太大就会打破原有的

6、局面出现动荡,所以要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先要看看春秋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描绘一个国家发生了变化呢?(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概括出春秋时期我国经济、政治方面发生的变化,文化方面的变化我们会在第8课进行学习。(学生回答,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等答案,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照着课本念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化,要学会概括主要内容。)3、 分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1)展示长沙楚墓出土的铁口锄、铁臿,山西浑源晋墓出土的牛尊图片,告诉学生我国人民最迟在春秋中期已经能够人工冶铁。从春秋到战国这段时期,也是由青铜器到铁器的转

7、换期。地壳中铁含量比铜高很多(铁:5%,铜:0.01%),铁制工具比青铜工具更硬而且廉价,之所以先冶炼出青铜再冶炼出铁是因为青铜的熔点比铁低(青铜熔点约800度,铁的熔点约1500度)。鼓风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冶炼金属的温度,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展示古代冶铁示意图,并进行讲解。)铁将在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我们将进入铁器时代。春秋时期中国造铁的发达地区在吴、越、楚等南方,我们目前出土的春秋墓葬中的铁农具也主要集中于吴、越、楚地区。中国造铁一开始使用的是铸铁法,铸铁法所造的铁,虽然硬度很高,但却有过脆的缺点,所以导致中国的铁一开始主要用于制造农具而非武器。铁的出现给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耕作

8、和水利工程上,铁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再加上牛耕的出现,有利于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春秋晚期,冶炼温度的提高和锻铁法的发展使铁过脆的缺点得以克服,铁使用于武器也变得多起来。吴越春秋说吴王阖闾铸造“干将”“莫邪”两把宝剑时,曾使用“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然后“金铁乃濡,遂以成剑”。(2)通过幻灯让学生继续了解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城市的发展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下经济上其他行业的变化。史载:“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齐鲁地区的丝织品远销中原各国,产量很大。而楚国丝织业则远远超过同时期的齐鲁,可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业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大型历史传奇剧芈月传剧组在

9、设计演员服饰的时候,就参考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穿着的丝织品。据史书记载楚人尚红,所以楚国公主芈月的很多服装选择了艳丽的红色。因为丝织品保存比较困难,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丝织品比较少,这里选用战国相关的图片及考古发现被称为“丝绸宝库”的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织品让同学们欣赏一下。盐是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有盐不愁没有销路。所以,一些国家出产盐的地区,就成了该国的财源、宝地。如春秋时期,山西解县产池盐,成为晋国之宝。齐、燕两国靠海,是重要的海盐产地。管子轻重甲说: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这个“管子”就是指的管仲。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实行“官山海”,农闲时由农民制盐,官府包收储存,待盐价上涨

10、至十倍时,再到不产盐地区销售。侯古堆开始由楚国统治,后被吴国占领,故当地文物出现楚吴文化交融的特点。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漆器制作业。楚国的漆器制作是最精美的。同学们还记得河姆渡居民的朱漆木碗吗?朱漆木碗发展到春秋时期就像河南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漆器这样精美无比了。侯古堆先是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后来吴国争霸中原,占领了这里,所以这里出土的文物会体现吴楚文化交融的特点。这些铁器、丝织品、盐、精美的漆器在哪里可以买的到呢?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就成了这些商品的集散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临淄,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绘临淄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跆躏者;临淄之

11、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其商业发达和繁荣景象跃然纸上。齐国物产丰富,临淄商业发达,有东方的罗马城之称,真是各地商贾云集,繁荣富庶得不得了。4、 分析讨论王室衰微的原因。(1)讨论:伴随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你认为哪些诸侯国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富有和强大?原因是什么?(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了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煮盐业发达,商业发达;楚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丝织业、漆器制作业发达;晋国农业发达、产盐;吴国和越国铁器发达,靠海也可以产盐等等答案。学生可以依托之前的讲解给出原因,也可以根据自己课外阅读所学知识来回答,让他们充分讨论,并积极肯定他们

12、的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秦国,可以顺势说到秦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相对弱小的边陲小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诸侯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号称霸西戎,到战国时通过商鞅变法才真正强大起来。)当齐、楚、秦、晋这些国家逐渐强大起来的时候,周王可就凄惨了,那是日薄西山,一日不如一日。给学生看西周、东周王室实力变化的对照表,指出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变化之一是王室衰微。自王室东迁之后,即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就主要依靠晋、

13、郑两国的支持和保护。左传所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其实质应该反过来说,是“王室是依”。(2)思考:春秋时期周王室走向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伴随着周王室走向衰败,周王建国之初制定的很多制度在这时候逐渐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变成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你们还记得分封制吗?(给学生看分封制示意图。)诸侯们此时已经不再按照分封制的要求向周王进纳供物,服从周王调兵遣将了。这意味着什么呢?(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如果你们看过榕树的生长,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周王室衰微的过程了。榕树长大后会从枝干上生出很多根,落地之后深入泥土,

14、这些根就长成一棵棵单独的树,这就好比诸侯势力的不断强大。当榕树的主干还健康存活的时候,这些新长出来的根茎是可以给榕树不断输送养分的,一棵单独的榕树就可能变成一片榕树林这可以看做是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现在的情况是,榕树的主干被挖出来迁走了,留下的地盘就由其它的子孙后代(诸侯)来做主了。伤筋动骨的主干要想在别的地盘恢复往日的辉煌,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既然分封制有这样的弊端,日益强大的诸侯国还能像周王那样在自己的地盘上继续实施分封制,让其他人拥有世袭领地不断强大吗?当然不可以,否则就会出现卿大夫和士日益强大取代自己的“领导”的情况。请思考:日益强大的诸侯国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地盘?(设置县、郡,委派官员

15、管理,职位也不世袭。)5、 讲述诸侯争霸的过程。周王室地位下降,有的诸侯国具有地理优势,加上统治者进行改革增强实力,于是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之间会存在着争夺土地、人口的矛盾,有的诸侯甚至想获得周王那样的特权,让其他的诸侯都听命于他。另外,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进攻中原地区进行抢夺,威胁华夏民族的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希望能成为“老大”来处理国家大事和调节诸侯间的矛盾。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描绘的就是诸侯相互征战,争当霸主的情形。有哪些诸侯称霸过呢?(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

16、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霸主称霸的基本情况。(1)先让学生说他们知道的关于齐桓公的故事,再由老师简单介绍齐桓公的相关历史事件。重点介绍“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有学生可能会问到既然前面说过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什么还要“尊王”? 老师回答,这主要是一种计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周朝从建立到春秋时期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周礼还是有人遵守,周天子还是有人尊敬,从心理上讲,人们还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共同拥护的君主,也可以适当掩盖霸主的野心。)“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55,齐桓公带领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