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85826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通用)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奠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奠

2、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奠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

3、。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肃穆的气氛,和作为戏剧渊源的宗教祭奠的庄重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这和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人公往

4、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惧怕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观众从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西方观众则从心态上的低位置仰视演出。B.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

5、心情赞颂神的伟大。C.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呈多元性、娱乐性特征,宗教祭奠仪式对其形成影响并不大。D.具有宗教意味的中国神仙道化剧,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解析强加因果,“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应该是“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戏剧作者”应为“仪式的人们”。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戏剧从业人员的地位及戏剧在正统文艺中的地位都受到了戏剧形成渊源的影响。B.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心态与戏剧形成期人们仪式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C.中国戏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娱乐手段,其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综合的过程。D.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

6、戏剧形成渊源联系密切,互为影响,互相强化。解析无中生有,戏剧形成渊源与前两者没有“互为影响,互相强化”的关系。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观众俯视的心态视角既针对戏曲本身,也针对戏曲主人公。B.美好事物毁灭遂成悲剧,如善良百姓无辜蒙冤、高贵王子最终落难。C.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D.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社会、性格的抗争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解析张冠李戴,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应为“中国戏曲悲剧”和“西方悲剧”。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

7、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

8、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的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更重要的是,每天更

9、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

10、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11、。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解析A项,是就微信阅读人数和其地位而言的;B项,是就读者订阅的内容而言的;C项,是就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努力迎合读者偏好而言,此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答案D5.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C.微信阅读给

12、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解析C项,“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无中生有。答案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13、。解析D项,“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错,原文说的是“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说法变成绝对,属于无中生有。答案D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人的书法情结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宣纸上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它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又有音乐的和谐。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

14、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

15、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但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

16、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