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3869976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一 精神分析理论 二 行为主义观 三 皮亚杰认知发展观 四 社会文化理论 五 信息加工理论 六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一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 1856 1939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 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 对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 著有 梦的解析 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 分别是本我 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 有很强的生物进化性 是学前儿童基本需要的源泉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处在潜意识层面 自我处在意识层面 按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则是意识层面中的道德

2、成分 体现在根据情境对自我进行约束和决策选择 心理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 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 分别是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和生殖期 1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 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 又将口唇期分为两期 第一时期是0 6个月 第二时期是6 12个月 从出生到6个月 儿童的世界是 无对象的 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 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 舒适的感觉 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约在6个月的时候 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 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要的人 当母亲离开的时候 他就会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认

3、为 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 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 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 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 如咬铅笔等 的愉快 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 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 肛门期1 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例如 排便时产生肛门区域黏膜上的愉快感觉 或以排泄为快乐 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3 前生殖器期约在3 6岁 儿童进入前生殖器期 弗洛伊德认为 儿童由3岁起 其 性生活 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 所不同的是 1 因生殖器未成熟 以至没有稳固的组织性 2 倒错现象的存在 3 整个冲动较为薄弱 这里 弗洛伊德所说的3岁后的 性生活 指的是什么呢 主要是指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转换期 女孩也产生恋父

4、情结 也就是说 到了这个阶段 儿童变得依恋于异性父母 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 被弗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 Oedipuscomplex 即恋母情结 因此 前生殖器期又叫恋母情结的阶段 4 潜伏期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的情感 儿童进入潜伏期 弗洛伊德认为 儿童进入潜伏期 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 也可能完全缺乏 也可能不完全缺乏 这个时期 口唇期 肛门期的感觉 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 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 因此 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5 青春期经过暂时的潜伏期 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 从年龄上讲 女孩约从11岁 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有什

5、么特点呢 弗洛伊德曾作过论述 而他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 AnnaFreud 则在其父亲论述的基础上 发表了许多论文 进一步开展对青春期精神分析的研究 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 可以看到他们对青春期特点的看法 青春期的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同时 到了青春期 个体容易产生性的冲动 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评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 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 带有很强的假设性 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 1902 1994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

6、师 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 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强调儿童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儿童自我的功能 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 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下表简明描述了艾里克森八个社会心理阶段 同时与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比较 婴

7、儿期 0 1 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 只要吃饱不哭就行 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 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 当孩子哭或饿时 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 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 富于理想 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 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艾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 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 反抗黑暗势力 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积极品质 关键词 希望 儿童期 1 5 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 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 如 爬 走 说话等

8、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 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 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 即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训练儿童大小便 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 训练他们按时吃饭 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 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 排泄方式 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 不来反抗外界控制 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 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 若过分严厉 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 儿童就会产生怀疑 并感到害

9、羞 因此 把握住度的问题 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艾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 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积极品质 关键词 意志 学龄初期 3 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 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 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 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 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艾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

10、失利 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积极品质 关键词 目的 或 价值 学龄期 6 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 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 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 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 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 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 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 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 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 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艾

11、里克森说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积极品质 关键词 能力 成年早期 18 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 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 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 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亲密感 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艾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积极品质 关键词 爱 成年期 25 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 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 他将生儿育女 关心后代的繁

12、殖和养育 他认为 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 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 只要能关心孩子 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 其人格贫乏和停滞 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不关心他人 包括儿童 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 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 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 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积极品质 关键词 关怀 成熟期 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 老人的体力 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 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 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 也可能怀

13、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 承认现实的感受 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 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艾里克森把它定义为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 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 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艾里克森认为 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 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 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 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 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 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 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 出现情绪障碍 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积极品质 关键词 智慧 青春期 12 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

14、乱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 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 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艾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 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 他就将以令

15、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 没有同一性的感觉 就没有自身的存在 所以 他宁做一个坏人 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 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 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 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 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积极品质 关键词 忠诚 二 行为主义观 1 传统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华生受到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动物学习研究的影响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 反应 的学习过程 与洛克的白板说一致 华生认为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最大的因素 他认为成人能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接 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 随儿童年龄的增长

16、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度也逐渐增强 华生的后天养育论实验 习得性害怕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 根据斯金钠的理论 行为分为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 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前一类行为是由经典条件发射中有刺激引发的行为 后一类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其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的作用下增强 这些强化 如食物 称赞 友好的微笑或一个新玩具 同样也能通过惩罚 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 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实验 斯金纳箱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模仿 儿童总是 张着眼睛和耳朵 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 观察 模仿带有选择性 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 儿童获得某些新的行为 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 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看到他的一位同伴推到了另一个同伴 并获得了他想要的玩具 他于是也可能在以后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这就是替代强化 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外 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 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 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 所以完成拼版游戏的幼儿会为自己拍手叫好 儿童通过对他人自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