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8219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狼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新人教版我曲解,所以我多解对于狼的多角度解读 苏轼在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进入视野的庐山形象也就各不相同。而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追求多元化目标,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多角度解读课文,既可以为学生解读文本找到一种变势,有利于学生

2、重组课文信息, 更深刻地甚至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可是我们只要随便听听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都是教师教学用书的转述,甚至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材详解之类参考书的复印件。所以,新课程改革面临最大的瓶颈其实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而教师的素质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对每一个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对每一节课的创造性的设计。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有没有一种方法呢?也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借用金代王若虚之言:“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怎样设计教学,那要看对象。这“对象”一是指学生;二是指文本。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方法也是

3、一个动态的过程。我觉得语文教学很特殊。它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尽管它有科学的因子,也有技术的含量。甚至它也不是艺术,尽管不少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科学依赖知识,技术依赖能力,艺术不守规则。语文教学与它们都有区别,它既靠知识,也靠能力;既有技术性东西,而且也讲规则,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遵守教学常规的,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如果语文教学真是艺术的话,那现在没几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因为艺术最需要天赋,最需要灵气。我以为,所谓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设计方法,即以主要教学任务为纲,次要任务为目。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角度,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所以,选择角度尤为重要。并从文本中找出一条思

4、想或思维的线索,以串联组织起整个内容,并在这一线索上设置问题,以“出言有章”的方式,展开对有关对象的思考、解释和剖析,去透视其内部的关联与外显的意义。听过好几个语文教师讲狼这一老篇目了,在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设计上大同小异。以某老师讲公开课狼为例:先是学生诵读文章,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层次分角度进行情节概括。从屠夫的角度概括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从狼的角度概括:两狼跟踪、两狼穷追、两狼谋划、两狼被杀。然后又放动画性质的课件,将这个故事又重新演绎了一遍,做了一些简单的释疑解惑。然后又请三个学生装扮成屠夫和两狼,进行课本剧表演,又将这个故事第三次演绎了一遍。最后是一个所谓的“拓展”,讨论一个问题

5、:读后你觉得人类对狼是猎杀好呢,还是保护好?(让初中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有点幼儿化)。我觉得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上公开课时,将精力基本上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有点舍本取末,买椟还珠。因为语言的抽象是想象力发展的必要手段,将一切词语都化为画面会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育。课件表示的这种图象方式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存在着重大差别。图象是抽掉了语言文字深度的平面,它的本质是反语言的,而文学恰恰是语言的艺术。这样的语文课,只见“课”,不见“语文”。语文教师真正需要解读的文本基本没什么解读,只是在文章表层情节上用不同手段重复了三次,基本上属于无效劳动。而且板书设计一如教学参考书:1、开端: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

6、双方。2、发展: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3、高潮: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4、结局: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样的板书设计几乎没有教师匠心独运的设计,即没有教师智力的参与。教师只要写了“开端”二字,学生不用动脑子就能想出来下面肯定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罗里罗嗦写了一黑板,可就是没有对一个具体的文本来换一个新鲜的角度来解读。那么,如何换一个新鲜的角度呢?下面我结合狼这篇小说来谈谈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具体设计方法。一、一般情况,我们对小说习惯于从情节的角度来设计。但如果篇篇都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会给学生形成一种比较僵化的思维方式,以为小说就

7、是这“八字宪法”。然而,重新换一个角度从整体上把握小说,这常常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软肋。譬如,狼这篇小说如果从“摆脱”的角度设计就比较新鲜。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经常用“三”的模式来概括情节。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请诸葛亮”、“三气周瑜”、“三笑点秋香”、“三哭殿”这是用重复来衬托不重复的模式。那么,我们从“摆脱”的角度来把握小说的情节,可作如下设计: 第一次摆脱:逃跑(惊恐万分)屠夫遇狼 第二次摆脱:投骨(心存侥幸) 第三次摆脱:杀狼(绝处逢生)二、如果要增加学生思维的难度,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从文章的立意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那么,可以从兵家文化入手解读文本,写狼的“狡诈”。 缀行

8、甚远尾随跟踪,寻找机会 交替缀行不为诱惑,随机应变 狼以诈立 眈眈相向互相对峙,琢磨对策 徒增笑尔 正面假寐明修栈道,欲擒故纵 背后偷袭攻其不备,直捣黄龙这两头狼就像是谋略大师,从尾随跟踪,寻找下嘴的机会;到屠夫投骨时随机应变,交替追击;再到屠夫背靠积薪,双方互相对峙,狼琢磨寻找新的对策;再到一狼正面装睡,明修栈道,以图麻痹屠夫,欲擒故纵;另一狼背后袭击,欲攻其不备,直捣黄龙。这两头狼整个就是孙膑转世,张良再生。当然,转换一个角度解读文本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前提是你必须有那个角度所需要的相应的知识。你讲出来的东西都是你放进去的东西。一篇文章就如一个篮子,它只是一个盛放教师知识积淀、思想积淀的东

9、西,你如果没有东西往里面放,那你只能指着一只篮子告诉学生说:这是一个篮子。这其实也没错,就像你告诉学生说走路要抬腿,吃饭要张嘴一样,都是无比正确的废话。三、无论是从情节还是从立意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其实都是从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角度上着眼的;比较有难度的教学设计是从文学作品的形式上进行的教学设计。如果从语言的角度切入。将这篇文言小说略加改动,就是一首四言诗。读来上口,音韵有致。一屠晚归,信步悠然。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户惧之,投之以骨。一狼食骨,一狼仍从。屠复投之,后狼止骨。前狼又至,骨已尽矣。两狼缀行,并驱如故。屠户大窘,恐受夹击。顾盼之余,野有麦场。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奔

10、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久而久之,目瞑意暇。屠户暴起,刀劈狼首。数刀毙之,方欲前行。转视薪后,一狼洞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自后断股,后狼亦毙。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顷刻两毙。变诈几何?止增笑耳。文言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它有三个主要特点:音节整齐、语义凝练、句式灵活。这三个特点都和诗歌非常匹配,这种语言简直就是专门为诗歌设计的一种语言。当然,这个推理也可以反过来说,即文言正是数千年来中国文人在作诗中“作”出来的一种语言,因为诗人一直用诗的要求来塑造它,结果它就成了一种诗的语言。文言以单音节词语为主,崇尚整句,句子一整齐,就

11、有了节奏,有了节奏就有了韵律,读来抑扬顿挫,适于诵读。文言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是说往往一个字就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种构词方式很容易把语义集中、凝练,用少数音节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文言句子很少关联词,没有形态,句式灵活。它一个个词语就像一个个粒子,自由碰撞,以意而合。所以,文言文自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为文言文内在的有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现代白话文完全不能创造出文言那种晶莹、凝练的审美效果。板书设计: 音节整齐诗性语言 语义凝练 浓缩 句式灵活四、我们如果还从形式上考虑解读狼这篇小说,可从叙事的角度切入,作如是设计 叙事方式 概述式:高度概括,粗

12、线勾勒篇幅简短尚简 动态式:偏重动词,偏好动景叙事简略 描写手法 白描 :抓住特征,表现神韵文笔简约文言叙事的主要特点就是“尚简”。即能省就省,可略则略。但容易出现信息的遗漏、缺损,导致表意的模糊、含混。语言“尚简”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方式。从叙事方式上讲有两个特点:“概述式”。所谓“概述”:高度概括,粗线勾勒。就是用少量文字对事件作粗线条的描述,以叙为主,没有给描写留下足够的空间。而现代白话叙事是精雕细刻,力求丰满。叙事的过程就是添枝加叶的过程,力求枝繁叶茂。如狼一文,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都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能否省略的原则是对后面文章的进展有无

13、作用。有则多写,无则省略。动态式。文言叙事偏重使用动词,偏好动态式描述,不喜欢静态式描述,一篇小说就是一个动词的“集结号”。这是文言造句的倾向。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作者叙事的语言像急速的流水从事物的表面上滑过,只动态性地捕捉最重要的信息;那些本来归入描写名下的细部信息,基本上是被省略掉了。二是描写手法。从描写手法上讲,就是“白描”。抓住特征,表现神韵。即抓住人事物最有特征的部分,用最俭省的笔墨突出它的神韵。不要以为白描很容易,我们不能把一个人或一件事,事无巨细统统罗列出

14、来,只能写一部分,因此,白描就存在一个选择细节的问题。白描的功夫,就在“选择”二字上,公式化的描写就在于不知道如何选择上。文言叙事为突出特征常常用一些渲染夸张手法,而且文言的修辞渗透在语法之中,不可分离。文言叙事由于采用“概述式”,故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篇幅简短;由于采用“动态式”,故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叙事简略;由于采用白描的手法,故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文笔简约。如果把现代白话叙事比成油画,那文言就是速写。它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轮廓,留下大量空白由读者自己去填写。所以文言小说是一种叙事的小说,不是一种描写的小说。我们新课标的观念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

15、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以往的知识教育和文学理念使语文教师形成了顽固的思想定势,限制了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扼杀了很多教师的才华。使得语文教学的一切程序都是机械的,没有生气的,这样机械地教下去的结果是找不到工作的乐趣,找不到教学的意义。乐趣总是和新鲜有关联。对一个文本越是多解,课堂教学就可能越是成功,相反,一个文本一旦有着固定的解释,它就死亡了。伟大的文学总是多解的,无解的,就是说,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进入,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可能的,恰如德里达所言:“我曲解,所以我多解。”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旨在丰富现有的结论,改写现有的结论,发展现在的结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够经常变化角度,用“第三只眼睛”看文本。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