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7227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教案语文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教案语文版18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重点)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等。甚至连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

2、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2文体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3字音字形苔痕(ti)案牍(d)鸿儒(r) 惟吾德馨(xn)4积累文言字词(1)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2)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使劳累)5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3、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三、合作探究(一)理解内容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的。3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二)结构技巧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以

4、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2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明确:以反问句点题,与“惟吾德馨”相照应,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三)写法探究1本文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如何“陋”,而是强调“不陋”?明确: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文中只字不写“陋室”的“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

5、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简要分析。明确: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的,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四)品味语言1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

6、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由此也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2请找出文中的对偶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效果:使句子整齐,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四、板书设计陋室铭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陋室特点环境清幽交往高雅生活有情趣以古名贤自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五、课外拓展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明确: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六、教学反思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我设计了几次读书,无论是范读、自由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开篇范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接着让学生自由读、齐读是为了让学生找语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理解文章后让学生自读背诵,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