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569406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一一年二月“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和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对于积极顺应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章 “十一五” 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挑战,紧紧围绕“奋战四年,收入翻番”和跨入百强县的目标,强力抓好抓牢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两个关键”

2、,贯穿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条主线”,实施科教兴肥、工业强市、繁荣三产、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创新作为,同心同德,创业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成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1.68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20.6 %,与“十五”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7.32亿元、286.35亿元和168.01亿元,年均增长10.2 %、18.4%和29.0

3、%。实现人均GDP50228元,比2005年增加3022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530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年均增长22.7%。我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列第47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61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26位,跻身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图1-1“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图1-2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9:63.7:24.4调整为2010年的7.6:58.2:34.2。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有机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五个10多万亩”的种植格局,

4、巩固发展了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五大加工运销体系”。有机蔬菜面积达到17.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3%。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1个,土地流转面积9.8万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6%;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巩固扩大了甲酸、纤维素醚、精密铸造、酒机设备、特种钢材、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等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优势,壮大了玻纤制品、石膏建材、生物质能、节能光源、太阳能等新兴产业规模,培植形成了煤电能源、冶金机械、建筑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 “六大支柱产业”全部达到60亿级以上,其中4个突破100亿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2

5、2家,比“十一五”增加155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193家过亿元,195家利税过千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65亿元、利税1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4%和35.6%。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3家;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进一步改造提升,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消费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种便民农家店分布全市乡村。2010年,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8.6%,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单位,被商务部命名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市和全国24个先进市之一。图1-3 “十一五”期间历年三次产业

6、比重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五年累计完成资产投资991.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26亿元,分别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3倍和2.8倍。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对上争取、对外招商,五年实现招商引资462亿元,其中对上争取资金33.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1倍和4.5倍;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五年建设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302个,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图1-4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建设呈现新亮点。致力于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北方桃源名城”,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对接,铺开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开

7、辟古店新区建设,实施老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龙山河带状公园、白云山公园、金街、水街等“四园”、“四街”、“四路”、“一高层组团”等城市重点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面积拓展到44.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6万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31.2亿元,新修和改造公路845.38公里,全面实现了乡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全市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81.04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51.3%,石横镇被评为国家园林城镇。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实现总量平衡,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

8、值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十一五”上级下达我市任务目标。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取得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完成了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15.6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完成9.2亿美元,年均增长13.7%,连年保持泰安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2亿美元,年均增长61.1%。图1-5 “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9、入达到19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9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1.9倍。居民金融余额达到143亿元,是2005年的1.8倍。70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6.9 %。启动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10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46万名适龄农民纳入社保范围,90岁以上老人享受政府生活补贴。图1-6 “十一五”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 88处,农村教师工资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369处,积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村率

10、达到100 %,“农家店”达到856个,农村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多次荣获泰安市综合考核一等奖,乡镇服务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城市社区由8个调整为16个,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文明、平安、和谐肥城建设全面推进,“鲜花送文明”和“农村道德评议”活动深入人心,“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得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倾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总值5900多万元。连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城”。统计、气象、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矿区农村搬迁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文

11、化体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体上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发展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活力增强,发展环境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全市人民的高度评价。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农村建设明星市、科普示范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生育关怀行动先进县、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先进县,荣获全省最佳投资城市、平安建设先进市、建筑业十强县、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县等称号,自泰安市开展科学发展考核以来,综

12、合成绩和群众满意率连续三年居县市区第一名。(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市在泰安市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任务,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总体实力不强,主要人均指标与南方经济发达县市差距巨大;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大型骨干企业少,外向型经济滞后;三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的比重偏低;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五是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布局仍需优化;六是城市

13、功能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七是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第二章 “十二五” 发展环境(一)肥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化互动并进,经济社会进入加快转型和加速提升期,有条件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一是工业化转型期。我市总体上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产业结构将加速优化升级,走低消耗、低排放、高端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城镇化加速期。我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将进一步向城镇集聚,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将

14、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三是居民生活跨越期。城乡居民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居民消费全面升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增强,居民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更为宜居的环境要求更高;四是市场化完善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五是社会建设提升期。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加速增长。(二)肥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分析宏观形势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考验。我

15、市面临的主要机遇。未来五年我市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深度调整,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增长,经济环境将趋于好转;从国内看,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围绕扩大内需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围绕自主创新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均衡性和协调性,有利于我们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推进经济结构

16、调整,环渤海经济圈等新的经济热点地区的崛起,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区域化发展,为提高肥城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肥城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省内看,山东省加快实施重点区域战略,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社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为我市融入济南省会都市圈发展,主动接受济南辐射和产业转移,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山东省提出以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强省、加速工业化进程为主攻方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产业,也为我市相关产业技术提升,促进我市由重化工业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转变注入了活力;泰安市提出发挥泰城与肥城的地缘毗邻优势,推进泰肥经济一体化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