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489577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财政投资性支出一般性分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第三节财政用于 三农 的投入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 投资与经济发展 investmentandeconomydevelopment 二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 范围和标准 features scopeandcriteriaofgovernmentinvestment 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 投资与经济发展 凯恩斯乘数理论 马克思投资理论 研究和安排投资规模必要考虑三个问题 投资规模要适度 经济平稳增长投资结构要合理要注重投资效益 投资乘数模型MPC 4 5 K 投资乘数 1 1 MP

2、C 1 MPS 乘数作用是一把 双刃剑 当投资增加时 它引起的收入 需求 增加数倍于所注入的投资 当投资减少时 它引起的收入 需求 减少也会数倍于减少的投资 乘数的扩张作用只有在经济衰退 大量存在闲置资源时才能表现出来 加速原理 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 即投资规模要受当前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投资乘数与加速原理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投资受当前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的特点 二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 范围 一 政府 财政 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范围 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 我国基本建设支出增长率及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我国基本建设支出规模波动

3、增长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体趋势是增长率逐步减缓 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 新科目内涵有所变化 二 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经济体制的不同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的比重低于计划经济体制 2 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在经济发达国家 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小 非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在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 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 非政府投资所占比重较小 在一个社会中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所占比重究竟多大 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预算内投资比重下降 和GDP分配格局以及财政收支占GD

4、P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随着对预算外资金的清理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预算内投资的比重有所回升 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产业 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相结合 三 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1 资本 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2 资本 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3 就业创造标准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一 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二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三 十一五 时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 一 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一 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狭义基础设施 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 同共生产条件 交通运输 通信 农业改良 排水设备等 具有 公共物品 的一般特征 公用性 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 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意义 1

5、 弥补市场投资不足 投资于准公共物品 2 减缓国民经济发展的 瓶颈 制约度 投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3 规范自然垄断企业发展 满足社会需要 二 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O KL2 KL1 KG2 KG3 D 产出线 C B Q3 Q1 A Q2 KL3 一般产业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 I1 I2 I3 KG1 欧美发达国家 Q1 C Q2 D Q3 日本 韩国 Q1 A Q2 B Q3 为达到一定的产出量 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配比关系 且按一定的比例递增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二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一 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基础设施可归类为混合物品 在发展中国家 关

6、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一般是采取以政府为主 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的多种形式的的混合提供方式 二 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1 政府筹资建设 或免费提供 或收取使用费2 私人出资 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 或地方主管部门出资 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 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4 政府投资 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 BOT投资方式 三 十一五 时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2 1万亿 年均增21 8 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1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四 十二五 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均衡 第三节财政用于 三农 的投入 一 财政对 三农 投入的重要意义 th

7、eimportanceoffinancialinvestmentonagriculture farmer village 二 政府 财政 必须介入 三农 投入的理由 thereasonoffinancialinvestmentonagriculture farmer village 三 财政加大 三农 措施和力度 thepolicyofgovernmentinvestmenttoagriculture farmer village 第三节财政用于 三农 的投入 一 财政对 三农 投入的重要意义 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 实现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

8、制的必由之路 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三节财政用于 三农 的投入 二 政府 财政 必须介入 三农 的理由 一 政府介入 三农 投入的一般理由 二 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和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弱质产业 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需求相对稳定 供给不规则波动 蛛网市场 市场价格 供求数量波动幅度大 政府保护价格具有必要性 积累能力低 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 呈现出剪刀差特性 第三节财政用于 三农 的投入 一 政府介入 三农 投入的一般理由1 农业部分生产率较低下 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2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额大 期限长 牵涉面广 其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9、3 农业科研活动和农业技术进步 具有较大的 外部效应 凡是具有 外部效应 以及牵涉面广 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 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蛛网型市场 发散型 Q P O D S Q0 P0 P0 Q2 P2 P1 Q1 Q4 P3 P2 a 市场波动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b 价格波动 t P 必须设保护价格 P1 P3 D 现期农产品的价格决定着下期农产品的供给量 Q3 E 剪刀差 O 年份 P V 1 工业品价格 价值 农产品价格 价值 假定经济领域只生产两种产品 工业品和农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 工业品价格与价值比越来越大于1 农产品价格与价值比越来越小于1 形成剪刀张开状 第三节财政用于 三农

10、的投入 三 财政加大 三农 措施和力度 一 国家的 三农 投入政策加快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 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 财政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 三农 投入力度 第三节财政用于 三农 的投入 二 财政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 三农 投入力度1 国家财政的 三农 投入总量大幅度增长2 减负和补贴手段并用3 积极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 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 意义和特征 concept significanceandfeaturesoffinancialinvestmentandf

11、und raisingsystem 二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governmentpolicybankinChina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 意义和特征 一 财政投融资概念 政策性金融 二 财政投融资的意义 三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二 财政投融资的意义1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 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 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 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物品 3 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以信用方式安排的财政投融资活动 三 基本特性 目标 实施政府政策 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 也要与市场结合 筹资基础 政

12、府信用 使用方式 有偿方式 不同于无偿拨款 范围有严格限制 基础性产业 不同于非生产性支出 专门机构 不同于商业银行 预算管理灵活 不同于国家预算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二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 policylender non commercialbank 是指由政府发起 出资成立 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 协调经济的产物 商业银行 CommercialBank 是百姓 企业 政府 机构等最常用的银行 是指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贷款 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 三大 政策性银行概况国家开发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了解各大银行的主要业务职能及资金来源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二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1 业务职能的政策性2 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政府性 财政借款 财政贴息 税收减免 市场性 公开发行债券 第四节财政投融资制度 进一步完善中国投融资制度1 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2 投资渠道多元化3 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 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率4 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本章小结 一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二 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及提供方式三 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四 财政投融资制度及其基本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