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88650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语文《游褒禅山记》(2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

2、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3、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

4、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

5、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

6、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 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

7、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 写作顺序: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

8、,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 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 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

9、对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 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

10、讨论。 提问 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11、。) 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

12、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

13、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院 洞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前洞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游褒禅山记说课 游褒禅山记是职高语文第三册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14、)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15、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