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330973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328 大小:5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28页
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的艾灸疗法知识讲解(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疗法治百病 一 内科疾病 症状 病邪有兼夹 病情有轻重 凡外感以风邪为主的 称为伤风 症见头痛 鼻塞 流涕 怕风 其证较轻 夹寒邪的为风寒感冒 症见恶寒 发热 无汗 头痛 肢节酸痛 鼻塞声重 时流清涕 喉痒 咳嗽 痰稀白 脉浮紧 舌苔薄白而润为主 夹热邪的为风热感冒 症见发热 微恶风寒 头痛头胀 咽喉肿痛 微渴欲饮 咳嗽 痰黄稠 汗出而不畅 脉浮数 舌苔薄黄为主 若兼夹时疫之邪 且发病急 病情比风热感冒严重 病有传染性 易引起爆发或大流行 古称为时行感冒 取穴一 大椎 风门 双 足三里 双 取穴二 主穴大椎 风门 足三里 肺俞 风池 配穴鼻塞加迎香 咳嗽加天突 头痛加太阳 印堂 取穴三 大

2、椎 取穴四 主穴风池 风门 肺俞 列缺 合谷 配穴气虚者 加足三里 全身酸痛者 加大抒 取穴五 主穴风池 大椎 曲池 外关 配穴咽喉肿痛加天窗 咳嗽加尺泽 天突 头痛加印堂 太阳 取穴六 大椎 曲池 气海 足三里 取穴七 大椎 肺俞 委中 取穴八 肺俞 委中 大杼 大椎 合谷 中暑 病因 多因长期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 夏秋季节 作业 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 使气血滞塞而发热 轻者为伤暑 重者为暑风或暑厥 症状 猝然出现头晕 头痛 心中烦乱 无汗 眼发黑 恶心 倦怠 四肢发冷 指甲与唇口乌青 甚则突然晕厥 口禁不能言 转筋抽搐 或壮热 烦躁 或汗出气短 四肢厥冷 神志不清 血压下降 或腹痛剧烈 欲

3、吐不出 取穴一 主穴阳正取大椎 曲池 合谷 内关 足三里 阴证取肾俞 神阙 气海 关元 阴郄 太渊 若转筋者 配穴加承山 承筋 惊厥者 加后溪 涌泉 热暑夹湿者 加阴陵泉 取穴二 神阙 气海 关元 涌泉 头痛 病因 致因虽多 无非外感 六淫 和内伤 七情 所致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高癫顶之上 惟风可到 所以外感头痛 以风邪为多 因 风为百病之长 为并每多兼夹 故又有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之分 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 脏腑失调 气血不足所致 故又有干活头痛 气滞血瘀头痛 或阴阳气血各有偏虚而引起血虚头痛 阴虚头痛 气虚头痛和阳虚头痛 症状 急性头痛多为外感 慢性头痛多为内伤 外感头痛 起病较

4、急 常伴有恶寒 发热 鼻塞 流涕等表征 主要有一下三型 1 风寒头痛 症见头痛时作 遇寒则甚 痛走顶背 恶风畏寒 口不渴 鼻寒 苔薄白 脉浮紧 2 风热头痛 症见头痛且胀伴眩晕 甚则如坐舟中 面目红赤 发热恶风 自汗 或尿短赤 便结 或渴欲饮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或弦数 3 风湿头痛 症见头痛而沉重如遇阴雨天气时尤甚 或伴有肢体困重疼痛 腰膝酸胀 有下坠之感 纳呆呕恶 苔白腻 脉濡缓 不过皆以头痛为主 其他伴随症状一般较轻 内伤头痛 起病缓慢 时发时止 缠绵难愈 主要有一下六型 1 肝阳 火 头痛 症见头痛眩晕 心烦易怒 面红目赤 口苦舌红 苔薄黄 脉弦有力 2 痰浊头痛 症见头痛昏蒙 胸脘

5、满闷 恶呕酸浊 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3 肾虚头痛 症见头痛且空 腰膝酸软 遗精带下 耳鸣眩晕 苔少 脉细或沉弱 4 淤血头痛 症见头痛日久 痛处固定不移 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 舌黯有淤斑 脉细涩 5 气血不足头痛 症见头晕目眩 乏力 面色胱白 6 厥阴头痛 症见癫顶头痛 甚则呕吐痰浊 肢冷 脉沉细 苔白 取穴一 主穴阿是穴 百会 太阳 上星 列缺 合谷 配穴前头痛加印堂 阳白 头顶痛加百会 四神聪 太冲 涌泉 后头痛加风池 昆仑 取穴二 主穴百会 太阳 头维 上星 合谷 阿是穴 配穴目赤耳鸣者加太冲 丘虚 头重者 加丰隆 中脘 痛有定处者 加隔俞 血海 面白神乏者 加血海 足三里 三阴交

6、无心烦热及口干者 加肝俞 肾俞 三阴交等 取穴三 主穴百会 太阳 头维 上星 列缺 合谷 阿是穴配穴风寒者 加风池 风门 风热者 加大椎 曲池 外关 风湿者 加风府 足三里 气虚加脾俞 气海 足三里 血虚加隔俞 血海 三阴交 肾虚加肾俞 太溪 肝阳上亢加阳辅 太溪 太冲 痰浊加中脘 丰隆 足三里 淤血加血海 三阴交 行间 取穴四 阿是穴 取穴五 阳白 攒竹 太阳 丝竹空 阿是穴 偏头痛 病因 痰浊中阻 风邪上窜 病在少阳经 与肝胆有关 症状 多痛在一则 有先兆症状 如嗜睡 倦怠 忧郁感 眼前出现闪光 暗点 面唇和肢体麻木 失语等 取穴一 太阳 丝竹空 阳白 上关 头角 左痛贴右 右痛贴左 直至

7、痛止为度 取穴二 1 太阳 外关 2 风府 哑门 风池 取穴三 太阳 悬颅 取穴四 阿是穴 在双侧肠俞穴处寻找压痛点 头维 太阳 合谷 太冲 失眠配三阴交 神门 三叉神经痛 病因 多因风寒 风热阻络 或肝火上逆 气虚淤阻等因所致 症状 仅限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内 不疏散至后头部 一般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 多深夜发作 可将患者在熟睡中痛醒 取穴一 主穴太阳 悬颅 配穴第一支加攒竹 阳白 第二支加顴髎 耳门 第三支加承桨 颊车 翳风 反复发作者 加肝俞 胆俞 取穴二 百合 太阳 头椎 上星 列缺 合谷 阿是穴 取穴三 阿是穴 可取压痛点2 3个可在头面部寻找 顴髎 太阳 下关 颊车 合谷 只取患侧或

8、重症取双侧 发热 病因 外感发热多因外感温热或时疫之邪 由于疲劳过度 饮食失调 情致抑郁 血瘀内停湿热滞留等因素引起脏腑 气血 阴阳失调所致 症状 外感发热 高热不退 体温多在39 以上 无汗或伴有其他症状 内伤发热 功能性低热 肿瘤 血液病 结核病 结缔组织病 慢性感染疾病 因气血阴阳偏虚所引起的发热 属虚证 气郁 湿郁 血瘀引起的发热 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取穴一 主穴大椎 曲池 双 配穴恶风或恶寒明显者 加风门 咳嗽重者 加肺俞 体质虚弱者加足三里 取穴二 膏盲俞 取穴五 1 大椎 曲池 孔最 合谷 2 十宣 取穴四 肝俞 期门 三阴交 行间 太冲 取穴三 主穴脾俞 气海 足三里 配穴气虚

9、者 加百会 神阙 关元 血虚者 加膏盲俞 隔俞 合谷 绝骨 中寒 病因 一身受病也 多因素体阳虚 气血内损 寒气乘虚而入 取穴一 神阙 关元 气海 取穴二 神阙 关元 肾俞 取穴三 气海 丹田 关元 支气管炎 症状 初起常有喉痒 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常伴有发热 头痛等全身症状 取穴一 1 肺俞 脾俞 太渊 合谷 丰隆 胸腕痞闷重者 加足三里 内关 2 大椎 身柱 肺俞 脾俞 肾俞 气海 丰隆 3 肺俞 膏盲俞 肾俞 命门 神阙 关元 取穴二 肺俞 外关 取穴三 主穴大椎 肺俞 身柱 天突 外关 配穴头痛者 加上星 痰多者 加脾俞 丰隆 肢体酸楚者 加昆仑 热甚者 加曲池 取穴四 天突 风门

10、 肺俞 大椎 膏盲俞 取穴五 风门 陶道 气喘 肺俞 膏盲俞 肾俞 天突 膻中 取穴六 主穴肺俞 大椎 风门 天突 配穴痰多者 加脾俞 丰隆 肾脾两虚者 加肾俞 脾俞 足三里 肺气虚者 加太渊 膏盲俞 外感引起者 加身柱 风池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病因 多因身体虚弱痰伏肺窍 因气候骤变 外邪袭肺 或饮食不节 脾虚痰湿 症状 突然发病 多见与夜间 咳喘并作先咳后喘 痰多 气急 胸闷 本病以肺脾虚弱者为多见 肾虚者少 取穴一 肺俞 俞府 神藏 气户 气海 风门 大椎 肾俞 取穴三 1 肺俞 肾俞 风门 喘息 列缺 天突 大椎 膏盲俞 2 在第6 7颈椎棘突间的两旁及棘突部 取穴二 1 肺俞 双 灵

11、道 天突 2 肺俞 双 大椎 身柱 3 风门 双 大椎 4 喘息 双 身柱 膻中 体弱者 加灸膏盲俞 双 支气管哮喘 病因 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 一遇外感风寒 皆可触动肺内伏痰 诱发本病 阻塞通道 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症状 突然发作 呼吸急促 胸闷气粗 喉间有哮鸣声 证分寒热 累及脾肾 三脏皆虚 取穴一 1 列缺 双 定喘 双 肾俞 双 足三里 取穴二 主穴天突 膻中 中府 双 云门 双 大椎 定喘 双 肺俞 双 肾俞 双 配穴外感风寒 流涕 鼻塞者 加风池 风门 太渊 合谷 痰多胸满不得卧者 加足三里或丰隆 取穴三 1 气喘 定喘 天突 膻中 肺俞 2 每一组穴加脾俞 3 另一组穴加脾

12、俞 肾俞 气海 取穴五 大椎 风门 脾俞 天突 膻中 尺泽 列缺 丰隆 取穴四 主穴大椎 风门 肺俞 定喘 配穴虚证加脾俞 肾俞 命门 膏盲俞 足三里 实证加身柱 痰多加丰隆 脾俞 胸闷加天突 膻中 取穴六 主穴定喘 膏盲俞 肺俞 天突 旋玑 膻中 气海 关元 配穴肺脾气虚型加脾俞 足三里 肺肾两虚型加肾俞 命门 太溪 取穴七 主穴列缺 丰隆 定喘 肺俞 膏盲俞 太渊 脾俞 足三里 肾俞 太溪 关元 命门 配穴鼻流清涕者 加巨髎 头痛 肩背酸痛者 加温溜 怕寒发冷者 加之正 出现虚脱倾向者 加内关 神门 气海 取穴八 1 大椎 肺俞 2 天突 灵台 肺俞 风门 大椎 大杼 膻中 取穴十 肺俞

13、双 膈俞 双 心俞 双 取穴九 主穴大椎 肺俞 天突 配穴小儿加身柱 灵台 气虚型加膏盲俞 膻中 气海 胃虚寒加中脘 肺气肿 病因 肺部之弹性减退 空气充满 出纳迟缓 肺泡愈形膨大 造成肺气肿 症状 发作时呼吸异常困难 皮肤苍白 频频咳嗽 喘促 等症状 取穴一 大椎 肺俞 膏盲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气海 关元 太渊 足三里 太溪 取穴二 1 肺俞 心俞 肾俞 膏盲俞 足三里 2 大椎 喘息 太渊 膻中 肺结核 病因 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 多因体质虚弱 正气不足 饮食不洁 或长期接触沙尘 或与肺结核病人共碗筷吃饭 或吃人剩物 经常接触等 致使结核杆菌感染而致病 症状 咳嗽不甚 神疲乏力 食欲缺乏

14、午后潮热 唇红口干 咳血 盗汗 失眠 身体消瘦等 取穴一 1 百劳 双 肺俞 双 膏盲俞 双 2 中府 双 膻中 关元 足三里 双 取穴二 主穴肺俞 膏盲俞 太溪 关元 肾俞 配穴食欲缺乏者 加胃俞 脾俞 气喘者 加膻中 咳血者 加孔最 取穴三 浸润期或吸收期处方1 主穴膏盲俞 足三里及三阴交 交替用 2 主穴膈俞 胆俞 配穴足三里及三阴交 交替用 取穴四 主穴肺俞 膏盲俞 大椎 身柱 膈俞 肾俞 关元 太溪 配穴风门 心俞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百劳 结核穴 急性胃炎 呕吐 病因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所致 或饮食不节或脾胃虚弱 或痰饮内阻 症状 以恶心 呕吐为主症 呕吐清水 口干渴 喜热饮 四肢

15、厥冷为寒吐 呕吐酸苦 口渴 小便短赤为热吐 取穴一 1 大椎 中脘 神阙 内关 合谷 2 脾俞 中脘 章门 足三里 丰隆 公孙 3 脾俞 中脘 神阙 内关 足三里 隐白 取穴二 主穴大椎 外关 中脘 期门 膻中 丰隆 足三里 阴陵泉 脾俞 胃俞 神阙 配穴肠鸣加脾俞 大肠俞 腹泻加巨虚 天枢 遗精加太溪 复溜 取穴三 中脘 即左右2cm处 内关 足三里 取穴四 主穴中脘 足三里 神阙 脾俞 胃俞 配穴伴恶寒发热者 加风池 大椎 风门 干呕者 加间使 呕吐黄水者 加丘陵 反胃 病因 饮食不节 酒 色过度 长期忧思郁怒 导致中焦虚汗 食滞胃中 形成痰凝 气滞 血瘀引起幽门痉挛 梗阻 取穴一 脾俞

16、胃俞 中脘 取穴二 主穴脾俞 胃俞 中脘 章门 足三里 中魁 配穴肾阳虚者 加肾俞 气海 关元 气阴两虚者 加梁门 天枢 三阴交 慢性胃炎 胃脘痛 病因 长期饮食不规则 饥饱失常 饮食不节 喜食辛辣 过食生冷 损伤脾胃 或精神刺激 情致不畅 气机腻乱 肝邪犯胃 或外邪内侵 劳累受寒 取穴一 脾俞 胃俞 中脘 足三里 配穴二 脾俞 胃俞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梁门 配穴三 主穴脾俞 胃俞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脾胃虚寒者 加气海 关元 肝气犯胃者 加章门 肝俞 期门 胃酸过多者 加阳陵泉 配穴四 1 中脘 梁门 内关 足三里 公孙 2 脾俞 胃俞 中脘 神阙 足三里 配穴五 主穴中脘 气海 配穴胃胀加上脘 配穴六 主穴胃俞 脾俞 中脘 足三里 气海 公孙 配穴三阴交 梁门 脊中 筋缩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 饮食不节 饥饱 劳逸无度 暴饮暴食 损伤脾胃 情志不舒 肝郁气滞 疏泄失职 症状 胃溃疡多在进食后30 60分钟出现的上腹偏左疼痛 并持续1 2小时后方可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 4小时则痛作 于上腹稍偏右 得食而缓解 一般多周期性发作 常伴见黑便 或吐血 恶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