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3155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所提及的富民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级和小农经济的要求,说明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即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小农经济的转变,故D正确;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故

2、A错误;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故B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排除C。2.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A. 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 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 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吸收了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 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

3、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中他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最终目的是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故D选项正确;韩非子深受并吸收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不是要统治阶级实施“仁政”,故B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内容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的问题,无法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3.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A. 儒学无法适

4、应社会需要B. 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C. 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D. 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答案】B【解析】【详解】墨家服从“天”与“鬼”是因为这些外在力量能够箝制人们行为、帮助天下安定;废除礼乐制度,是因为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因此从材料信息来看,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答案为B项。墨家认为礼乐制度必须废除,不能表明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家思想的发展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能说明“扬弃”,排除D项。4.在古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

5、实质是A. 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B. 加强君主专制的策略C. 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D. 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罪己诏”的颁布实际上反映了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意统治天下,若天子违背天意,不仁不义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与警告,人君必须仿效天道进行统治,故“罪己诏”本质上属于加强皇权的思想策略,B项正确。A项为对材料的现象阐述,但未深入实质进行分析,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民本治国理念,排除。D项,题干现象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5.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

6、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A. 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B. 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 “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率先提倡私学,私学使以前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做官的人大都是世袭,士这一阶级的出现使平民有了机会参与政治,像蔺相如,荆轲等等。“士”在当时大致分“文”、“武”两种。私学的兴起使更多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更多的去做大官的幕僚,间接地参与政治,所以私学从一方面促进了“士”阶层崛起。而汉武帝后,“士”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与当时的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有直

7、接关系,故B选项正确;汉武帝后“士”主要指知识分子,与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并且该说法有误,故A选项错误;“重文轻武”是在宋朝时期出现,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含义的发展变化,无法体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故D选项错误。6.“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B. 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C. 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D.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

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更注重人的德行,说明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王莽时期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注重人的德行,而不是注重门第,排除C项。【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本题作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要理解材料中“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

9、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变”的信息,说明在东汉时期,察举制更注重儒生的品德修行。据此确定答案。7.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

10、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8.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 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B. 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C. 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 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与汉代董氏儒学相比,其重点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故B正确;理学不是否定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而是发展其学说,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

11、映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排除;宋代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故D排除。9.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A. 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 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C. 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D. 是理学形成的标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道学中的“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本原和主宰,而且本身就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政术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反映了理学中的伦理道德对皇权的约束,故

12、B项正确。A项,张载思想旨在利用儒家“道学”限制君权,而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儒法融合,排除。D项,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信息未涉及理学的基本范畴,排除。10.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李贽

13、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11.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 走向成熟轨迹B. 天下私有的本质C. 因循反复的特点D. 集权体制的根源【答案】B【解

14、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提到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传统政治是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A项无法反映“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故A排除;为维护天下为私,秦、汉宋所采取的措施都有所创新,与“因循反复”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集权体制的根源,故排除D项。12.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A. 知行合一B. 经世致用C. 回归孔孟D. 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

15、此之谓不知本矣”,即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C选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主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主张所研究的学问要有实际作用,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儒学的根本即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13.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A. 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 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 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甲骨卜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故D项正确;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说法错误;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项说法错误;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14.中国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