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30683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的是A.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 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C. 传统主流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D. 促使“三教合一”现象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故选A项;儒家思想开始处于独尊地位是在汉代,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还没有形成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重新焕发了生机”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此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三教合一”现象出现的说法明显有误,故排除D项。2.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A. “兼爱”和“尚贤B. “仁”和“德治”C. “克己复礼D. “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说

3、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应该指的是孔子思想主张能为我们今天所借鉴的精华部分,即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思想核心和 “以德治国”的主张,这既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又涉及到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问题,故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4、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

5、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4.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A. 让百姓丰衣足食B. 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C. 以“仁”统领人们的思想D. 以诚信对待百姓【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孔子看来食、兵、信都很重要,但是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信,讲求信用是巩固

6、统治的基本条件,选项D正确;选项A、B明显与材料中孔子的观点不一致,排除;选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中孔子对食、兵、信三者地位的排列,最终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以此思路解答。5.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

7、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6.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D

8、.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答案】A【解析】秦朝注重法家有利于结束战国纷争局面的统治思想,汉初由于经济凋敝,实行道家无为思想有利于社会统治,显然秦汉时期根据统治需要进行治国思想选择,A正确;汉代时百家争鸣结束时期,B错误;C中变化不定不符合题意;D中法道思想弊端说法错误。7.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A. 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 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C. 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 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正确解

9、读材料的能力。A项中“灭绝”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以霸王道杂之”不符,故排除;B项中“同等地位”、D项中“无为而治”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独尊儒术”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独尊儒术”、“以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儒学“外儒内法”的特点,故本题应选C项。8.北宋欧阳修说:“董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刘敞也指出“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董仲舒的思想不能满足君主的需要B. 欧阳修、刘敞认为董仲舒偏离了先秦儒学C.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 欧阳修、刘敞的观点得不

10、到儒家的认可【答案】B【解析】【详解】欧阳修和刘敞对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做了一个较为一致的评价,在他们看来,董仲舒的思想偏离了先秦儒家方向,应该批判,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君主需要,选项A排除;欧阳修和刘敞更多的是对董仲舒的批判,而非对其贡献的赞扬,选项C排除;选项D偏离材料主旨,排除。9.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的意图是A. 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B. 宣扬迷信思想强化伦理纲常C. 利用天人感应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D. 干预史家对历史的客观记

11、录【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不是主要意图,B中的伦理纲常与神化出生无关。D错误理解材料。因为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神授的内容,这与C相符,故正确答案为C。10.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

12、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11.“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为“伤天害理”或“天理难容”。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A. 内心反省B. 考察

13、事物C. 消灭私欲D. 遵守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问探寻“天理”的方法,程朱理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考察事物”,故B项正确。心学强调内心反省,与程朱理学不符,排除A。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消灭私欲,排除C。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而不是遵守三纲五常,排除D。12.“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B. 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C. 辩论双方对求理截然对立D.

14、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陆”提出“发明人之本心”,即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答案为B项。A项,朱熹主张探究万物是为了“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C项,辩论双方只是求理方式上的差异,而非截然对立,排除;D项,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山脉,排除。13.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新型

15、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答案】C【解析】题干中关于宋江等农民起义后被朝廷招安的信息只在宋史中有记载,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属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用来做史料,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两个信息突出的是宋江等人被朝廷招安,所以不是属于扬善抑恶,故排除B;宋史中的信息影响到了施耐庵的创作,而施耐庵的创作又影响了大众的历史认知,整个题干中的信息都是体现维护朝廷的统治这一主流价值观,故C符合题意,所以选C;题干不是体现的不同史家的历史理解,而是一个属于史家,另一个属于文学家,故排除D。1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A. 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C【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