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32713399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2016年3月目录第一章 总 则61.1项目背景61.2实施范围61.3实施年限61.4编制依据61.5编制思路6第二章 区域概况82.1自然环境状况82.2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概况82.3水文地质条件82.4污染源概况82.5地下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预测82.6工作基础9第三章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103.1问题识别103.2需求分析10第四章 总体目标124.1总体目标124.2考核指标124.3年度目标与考核指标12第五章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状况调查分类防控135.1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135.2地下水污染源

2、分级、分类防控14第六章 地下水型水源地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预警166.1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166.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方案与应急预案176.3工程实施计划17第七章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防控与治理方案187.1污染源防控工程187.2污染源清除项目187.3污染修复项目19第八章 投资估算208.1工程清单208.2工程资金方案20第九章 效益与目标可达性分析219.1效益分析219.2目标可达性分析21第十章 保障措施2210.1地下水环境保护后期监管能力建设方案2210.2组织实施保障2210.3能力建设2310.4政策保障2310.5资金保障2310.6技术保障2310.7考

3、核机制2310.8长效机制23材料清单25 27 前 言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实施,进一步科学指导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成果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及补给区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也可供其他地下水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参考。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体现以防为主、分类防控、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源头防、过程控和重点治的基本技术思路进行编制。指南从现状基础、问题诊断、目标

4、制定、调查评估、监测管理、防控治理、投资估算、目标可达性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明确了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要点及方法。从方案编制当年起计算,实施期限为5年。本指南为首次发布。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定。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第一章 总 则1.1 项目背景介绍项目基本情况、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1.2实施范围说明方案实施范围和区域边界。1.3实施年限说明方案的实施起止时间。1.4编制依据编制本方案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材料。1.5 编制思路说明本实施方案编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方案设计、保障措施等方

5、面的考虑和编制思路。根据饮用水水源地及补给区的具体情况,编制实施方案技术路线。要求结构完整,设置合理,思路清晰。以下技术路线图仅供参考。图1 技术路线第二章 区域概况2.1自然环境状况描述水源地保护区及补给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理位置、所属行政区、气候条件、植被覆盖、地形地貌、地表水水系分布等。2.2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概况说明水源地服务人口、供水面积、用水特征,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补给区的范围等,绘制水源地保护区分布图,可参考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99号)。阐明地下水水质概况,收集至少近5年内水源地地下水水质、水量资料,分析水质水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

6、水质水量现状评价。2.3水文地质条件概括描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补给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土壤类型与分区,包气带、含水层、隔水层岩性及分布特征,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等。2.4污染源概况提供水源地保护区及补给区内污染源的地理位置、运行现状、主要污染类型、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形式等,阐明与水源地取水井的位置关系等信息。2.5地下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预测2.5.1等级划分依据地下水环境敏感性和地下水污染程度,参照地下水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99号),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预测工作进行等级划分。2.5.2趋势预测采用合适的工具构建地下水环境

7、质量变化趋势预测模型,从水文地质条件、污染负荷排放等方面分析地下水主要控制指标的变化,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预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2.6工作基础阐述以往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评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污染源治理措施,以及当地政府部门针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所做的相关工作等,对该地区已经完成、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规划、措施等进行梳理和评估。第三章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3.1问题识别综合分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情况、水文地质构造等方面资料,结合水源地污染源的初步调查结果,分析引起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恶

8、化的主要问题。(1)从环境监管的角度,分析现有的监管制度和办法是否会对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保护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2)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分布等方面分析社会发展模式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3)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单位,从地质类型、水文特征等方面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4)从污染源类型、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结合水文地质单元特征,分析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除上述问题外,可根据区域特征及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3.2需求分析主要从饮用水水源地管理能力建设、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等方面开展需求分析工作:(1)水源地管理能力建设。主要从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应急能

9、力建设、制度管理能力建设方面提出需求。(2)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建设。主要从点源污染防治工程、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角度提需求。(3)水源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主要从提高水源地自然净化能力的角度,提出对水源地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的需求,以及其他相关需求。第四章 总体目标4.1 总体目标按照本地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国家和地方的规划要求,制定本项目总体目标。要充分体现实施方案完成后水源地及补给区地下水水质要实现的目标,降低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水平情况以及区域性水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情况。4.2 考核指标方案的各项工作应紧紧围绕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进行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考核指标应包括地下水质量改善指标、地下

10、水环境质量监管水平、地下水环境风险预警能力、污染源防治项目实施目标、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目标等。考核指标应可量化、可考核、可实施。4.3 年度目标与考核指标按照总体目标分解,编制每年的考核指标,结合可行性研究制定。对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年度具体指标,要可量化、可考核。第五章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状况调查分类防控5.1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重点调查水源地保护区及补给区最小水文地质单元范围内的污染源和水文地质概况,为地下水污染源分类防控做铺垫。5.1.1 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优先采用已有污染源的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资料,辅助开展实地取样检测工作。污染源调查需要查明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发生源的类型(点、线

11、、面源等特征)、污染物的特征和主要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污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包括废水排放去向、接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场所及特征),水资源利用情况及废水处理状况等;了解与受污染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的污染情况,包括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等,具体可参考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99号)。5.1.2水文地质状况调查重点调查污染源所处最小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概况,具体包括:区域地层分布、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地下水水位动态规律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水文地质状况调查,获取区域建设现状及规划略

12、图、水文地质略图、工程地质略图等。5.1.3污染状况调查清单依据污染源及其所处最小水文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状况调查结果,构建水源地污染状况调查清单,给出污染源对应的特征污染物,实现调查指标的定量化。清单内容包括污染源的位置、污染范围、类型、污染方式、污染途径、污染物种类、数量。5.2地下水污染源分级、分类防控5.2.1地下水污染主控因子识别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污染源类型、规模、污染方式、污染途径以及污染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筛选地下水污染源强的因子,并确定各因子对地下水污染源强的贡献率,通过正交实验、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识别影响地下水的污染主控因子。5.2.2污染源强分级

13、评价基于地下水污染主控因子识别结果,参考国内外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方法,构建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指标体系,将保护区内的污染源与其所处区域的水文地质环境信息进行叠加,通过构建半定量和定量模型对研究区内的污染源强进行分级评价,将地下水污染源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以及一般风险源。5.2.3污染源分类防控结合污染源强分级结果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89环管字第201号)要求,对位于饮用水水源地内的污染源提出相应的分类防控对策措施。5.2.4污染源分类防控清单依据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污染源强分级评价结果,给出水源地地下水污染源分类防控技术清单,具体技术可参考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14、(环办函201499号)。第六章 地下水型水源地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预警6.1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以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为目标,制定保护区及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监测方案及预警方案。6.1.1已有地下水井布设情况调查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重点污染源现有井位基本情况,说明目前已有的取水井、民用井、抗旱井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监测井等地下水井的分布情况,并对所能获取监测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6.1.2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水监测井布设方案以保护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为目标,建立水源地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等敏感区域新建监测井的布设原则和方案,在已识别出的水源地环境主控因子的基础

15、上,确定监测因子以及监测频率。可参考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99号)。6.1.3重点污染源监测井布设方案列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以及补给区重点污染源清单,根据污染源与水源地之间补、径、排水力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提出监测井的布设原则和方案,在已识别出的水源地环境主控因子及重点污染特征污染物的基础上,确定监测因子以及监测频率。可参考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函201499号)。6.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方案与应急预案6.2.1监控预警方案建设在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网建设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经科学分析,确定合理的水质预警分级,并根据高、中、低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