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2688029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9: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和创作能力。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3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1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表达效果。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回顾朱自清的生平及介绍创作背景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了一

2、位能“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语)的诗人、散文家兼学者朱自清。他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

3、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

4、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先生的这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二、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三)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

5、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1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2继续探寻: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三、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写“观荷缘起”: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写“荷塘月色”:荷塘月色的恬

6、静迷人。(主体)三段(7-8):写“景中人”: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1.文章是怎样的一个结构,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服务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2.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再默读一篇,然后讨论问题)(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7、。”(进一步分析起笔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不宁静)(2)文章中哪些语句直接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3)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根据前面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让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的心情变化进行总结。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作者的心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现实的烦恼。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

8、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作者的苦闷、彷徨和寂寞心境。第二课时一、讲读第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

9、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文眼)。二、讲读第二段:(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板书

10、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漫步思索(二)讲读第2节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三)讲读第3小节: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

11、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感受:自由(苦闷)(四)讲读第4小节: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可分成五组讨论回答)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12、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

13、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

14、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

15、本节的比喻句。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板书田田(多)荷叶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象闪电(快)荷波:凝碧(色)荷韵(流水):脉脉(态)静态美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1)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解析: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